什麼音樂讓小孩智力上漲

May 23, 2007

5年前,懷孕媽咪亞玲就像一般孕婦一樣,「頭胎照書養」,書上說,懷孕時多聽巴哈或巴洛克音樂能安撫肚子裡小寶寶,她依樣畫葫蘆,買了一堆這類CD做胎 教;孩子出生後,她聽說有一種歐美很流行的愛因斯坦系列音樂,可啟發孩子智力,她二話不說也馬上訂購;現在孩子4歲,她聽說小孩多聽莫札特音樂會變聰明, 她又想趁孩子音感最強時,讓孩子學音樂……

類似亞玲的媽媽在台灣很常見,難怪胎教或智力啟發的音樂有一定的市場接受度,但給孩子聽音樂,真能讓孩子智力上漲嗎?

胎教 左右寶寶未來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鄭博仁指出,懷孕期間,胎兒確實能感受到媽媽的心境,藉由母親聆聽音樂,引發體內分泌良性荷爾蒙,強化母親與胎兒的親密感。

他表示,胎兒的生理、心理成長,仰賴與母體相連的臍帶供輸氧氣、營養外,也能感受到子宮外的情境。近期醫學文獻探討一種「超基因」 (epigenetics)和胎教音樂的關聯,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過去認為遺傳和環境是造成個人後天表現的重要因素,現在 醫學界卻發現,母親懷孕時子宮的狀態,也會影響胎兒日後的發展。

舉例來說,母親懷孕時給予較好的營養,同時按摩、聆聽胎教音樂等,讓情緒平穩,胎兒出生後的表現,會比沒注意上述細節的胎兒好。母親懷孕時狀況不佳,還可能發生負面情況,像出現畸形或罹患癌症等疾病。

寶寶對古典音樂特別敏感?

胎教音樂通常是α波,其波長和母親腸胃蠕動,或心跳聲音的波長類似,兩者會形成協調旋律,讓胎兒感到和諧,對孕婦本身也很好,因孕婦聽見喜歡的音樂時,可放鬆自己,體內會產生如腦內啡的良性荷爾蒙。

懷孕時,良性荷爾蒙很重要,像腦內啡能讓孕婦胃腸、心臟、神經功能平緩運作,包括孕婦輸送給胎兒的臍帶血在內的各類心血管,都較為放鬆,母子皆受惠。

鄭博仁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多聽旋律輕鬆柔和、有規律性的音樂,如大自然裡的溪流聲、蟲鳴鳥叫等。在古典音樂方面,可選巴洛克音樂,其節奏 和母親的心跳旋律相近,對胎兒和新生兒有啟發和安撫作用,這也是市場上胎教音樂,以巴洛克樂風居多的原因,像巴哈(G線上的旋律)、莫札特(21號鋼琴協 奏曲)、韋作特(D調廣板吉他協奏曲)、舒伯特(鱒魚)鋼琴和提琴五重奏,都是常見的曲目。

聽流行音樂 行不行?

坊間傳聞,胎教音樂聽5~10分鐘較合適,且要讓胎兒反覆聆聽,才能造成適當刺激,對此,鄭博仁認為沒有根據。他提醒,孕婦本身要有音樂素養,如果孕婦沒有音樂素養,懷孕時才聽胎教音樂,反而是壓力。

現代年輕媽媽多聽周杰倫等流行音樂,這類音樂不見得有α波,但如果孕婦喜歡,也可誘發腦內啡,所以,懷孕時只要孕婦聽了心情平緩的旋律,也能做為胎教音樂。

優美樂曲 讓孩子變漂亮!

除了懷孕時聽胎教音樂,孩子出生後,若常讓幼兒聽歡愉的樂曲,用音樂刺激神經、調節精神,也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

文獻上曾報導,日本幼兒開發協會做過一項試驗,集中10位出生不久的孩子,為他們一一拍照、錄像,作為原始資料,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

起初沒有變化,但4個月後,這些孩子的面容、表情,變得比一般孩子活潑,動作協調,連眼神都與一般孩子有所區別,可見幼兒期讓孩子多聽優美樂曲,不僅對孩子智力有利,還能使孩子面容變漂亮。

大呼小叫要孩子起床 不如放音樂引導

曾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任教,本身也投入幼稚園工作近30年的台北市私立吉太托兒所園長劉穎表示,與其說音樂影響幼兒,不如說音樂能激發幼兒音樂潛能。

她舉例,好的音樂,像兒歌或一些小朋友較能理解的流行音樂,能讓幼兒的語言發展、音感、音調、節拍較好,間接有益幼兒的智力發展。以吉太托兒所為例,都是用鈴鐺或音樂引導幼兒作息,「建議家長與其大呼小叫叫孩子起床,不如放音樂讓孩子自然清醒。」

剛成功辦完幼兒音樂表演活動「快樂蟲蟲特攻隊」的龍安國小附設幼稚園老師吳沛璇認為,有學音樂的孩子,絕對比沒接觸音樂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表情、面容也較活潑。她指出,聽音樂須專注聆聽音樂的節拍、節奏和音感,自然能啟發小孩的智力。

追求音符的陶冶 永遠不嫌晚

吳沛璇不否認常接觸音樂的小孩,往往家裡經濟地位較佳,孩子普遍表現也較優秀,即便如此,她表示,常聽兒歌或語意簡單明瞭的流行歌曲,一樣能讓小孩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至於幼兒多久前接觸音樂較好,吳沛璇和劉穎一致認為,小孩一出生就可接觸音樂。很多坊間音樂課程都說,「4歲」是小孩音感最強的時期,事實上,不管年齡大小,只要小孩能接受,就可試圖學習音樂,俗話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是有它的道理的!

source [大家健康雜誌] 2007.04


Google Earth 內建古地圖

November 14, 2006

Google Earth 這套讓不少人喜歡在網路上逛地球的軟體,又再度推陳出新:從一開始的 2D 平面照相,到後來推出的將實景模擬 3D 化,這次更進化到四次元世界!只要將 Google Earth 中的古地圖功能開啟,即可看到前人所繪製出的世界地圖,且 Google Earth 仍能保留著實際地圖的線條,今昔相比之下更顯得趣味盎然。Google Earth 共內建了 10 多種的古地圖,但也不僅止於西方世界的地圖,其中不乏東方文化,收錄了日本在 18 世紀初所繪製,範圍幾乎包含了整個亞洲的 “南瞻部洲萬國掌?之圖”。而除了廣域的地圖之外,也收錄了如 1680 年的東京、1843 年倫敦、1716 時的巴黎等區域性地圖。

有興趣的網友可先下載新版本的 Google Earth,然後至 Layer 面板中的 Featured Content / Rumsey Historical Maps 檔案夾中選取欲使用的地圖,即可來一趟古地圖之旅。

source [frostyplace]


叫模範太沉重 亞裔學子壓力超負荷

August 15, 2006

今夏自紐約明星高中史岱文森(Stuyvesant)畢業的傑克(化名), 學業總平均(GPA)高達93%以上,但卻無法如願進入心儀已久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就讀,在連續接獲幾所名校的拒收通知後,一向自信的傑克突然崩潰,自責之餘情緒跌落谷底,甚至出現憂鬱症的徵兆,父母擔心孩子想 不開,急忙找心理醫師協助諮詢。

天恩(化名)自小成績優異,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也是運動健將,高中畢業後順 利進入知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但就在還差半年即將畢業時,校方通知天恩,因多科目表現不佳,且上課出席率低,要求他休學,轉至其他學校修補 相關學分,再以成績表現申請返回學校繼續學業。此事對於向來順遂的天恩打擊極大,他的母親毅然決定暫時拋下在加州的家,在緊鄰校區的地方租了套公寓,決心 陪孩子度過難關。

康大21人自殺 13是亞裔

亞裔學生一向被視為模範少數族裔,而華裔學生更是「模範中的典範」,華人家庭多數樂於以讀名校或創業成功的華裔傑出事蹟,來鼓勵自家子女「有為者亦若是」。上述兩個實例卻顯示,華裔青年學子和其他族裔一樣,面對著相同的競爭壓力及成長煩惱。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指出,亞裔學生夾在亞裔傳統價值觀及美國現實社會之間,比其他族裔同齡人承受更大的無形壓力。據統計,校園環境優美的康 乃爾大學自1996年以來,共有21名學生自殺,其中13名是亞裔,佔62%,而亞裔僅佔康大學生約14%。

服務於紐約西奈山醫院及艾姆赫斯特醫院的華裔心理醫師楊韻華,近年來負責處 理青少年案例,傑克就是她所輔導的案件之一。她說,傑克的父母並沒有因為他未能進名校而責怪孩子,但從小在父母親鼓勵下,一路考進資優中學的傑克,卻對自 己感到失望,更認為自己的表現不符父母的期待,讓父母沒面子,一步步鑽進牛角尖中。

每年許多優秀華生落榜

楊韻華分析,類似史岱文森這種優秀高中的亞裔學生比率可能在30%至40% 之間,但長春藤名校的亞裔學生錄取比率不會超出15%,每年都會有許多成績優異的華裔學生「名落孫山」,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類似傑克的症狀,此時父母親必須 設法協助孩子重建自信心。父母應該清楚的向孩子表達,這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一次小小的失意,並不代表他的未來就此定局。更要明白告訴孩子,求學應基於個人 的選擇及興趣,而非為了父母,不論到任何大學就讀,只要善於掌握資源,同樣能達成目標。楊韻華強調,青少年可藉著挫折,學習面對成長中的不同問題,亦可以幫助他們準備好進入大學校園內的獨立生活。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影響下,華裔家長往往加諸將上大學的高中生子女許多壓力,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一些走過來的華裔父母建議,家長應學會放下身段,摒棄權威式態度,以朋友立場與子女相處,將可改善親子關係。

定居安那罕岡的李意雲,即是好不容易從惡劣的親子關係走出來的典型例子。她目前與獨子房建福已建立良好互動。

家長過度嚴格致反效果

近日從南加名校特洛伊高中(Troy High School)畢業的房建福,從小就是親友及師長眼中的模範生,他彈鋼琴、游泳、寫書法、演講,樣樣都出類拔萃。然而在李意雲眼中,他還不夠好。

夫婿在台灣工作、獨自在美撫養兒子的李意雲說,她不曉得自己過去是怎麼回事,兒子考試若考了97分,她會嫌他為什麼沒考滿分。「他上特洛伊高中的前兩年,我在往返學校的接送路途上,總是抱怨他這個那個,總說他為什麼不更努力一點,從來不會讚美他」。

她罵兒子罵到口無遮攔,甚至曾罵兒子是魔鬼附身。但現在回頭想起,她覺得自己才是魔鬼附身。還好在爾灣及富樂頓兩所中文學校教中文的李意雲是個自省極深的母親,「我是在兩年前中文學校家長幫我辦派對時,被兒子的一番話給當頭棒喝,開始思考那裡做錯了」。

李意雲說,兒子當時應觀眾要求,起來發言時,竟然對學生說:「你們很幸運,我媽媽只教你們兩年,我卻被她教了16年。」她後來曾問兒子為什麼那樣說,兒子說:「媽媽什麼都要管,我的壓力太大了!」

李意雲在因緣下,前往大蓮覺社參加佛學研討。她在佛學的影響下,漸漸對許多事情有不同看法。「過去我認為兒子上名校最重要,現在我認為人生就像馬拉松,不能只看上大學這一段」。

「我現在認為兒子若學會處理問題,保持樂觀態度且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李意雲在調整價值觀,且著眼於兒子的優點後,她與房建福的互動愈來愈好。一度以自我放逐態度表達對母親不滿的房建福,11年級又開始在乎學業成績,目前他已獲聖地牙哥加大(UCSD)入學許可。

適當時候放手做聆聽者

家中兩名子女先後上史丹福大學的廖惠美不諱言,子女在成長及求學過程,父母 由於愛子女心切,也會感到壓力。她記得子女小時參加音樂比賽,他們不緊張,反而是自己緊張到胃痛。雖擁有博士學位,但廖惠美為了子女成為全職媽媽,伴隨子 女一起成長,並克服各項挑戰。她經常閱讀有關養兒育女的書籍,並與朋友交換心得與經驗,找尋教育子女的方向。

「子女到高中11、12年級,面臨上好大學的壓力。為免火上加油,我通常不 再增加他們的壓力,只做很好的聆聽者。但他們需要父母意見做參考時,我們就會分析利弊得失給他們聽,由他們做成最後決定」,廖惠美說,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其 實很成熟,父母在適當時機應放手讓他們獨立,不要想再駕馭他們。

動輒比較別人易傷自尊

從事教育工作的金竹先認為,家長應協助子女建立信心,不要動輒將子女與別人 子女比較,如此只會減損子女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她很高興當年任由目前將升上大二的獨生女張佳玉自由發展,雖然張佳玉曾是富樂頓明星學校資優生,卻只獲聖地 牙哥加大、爾灣加大等非加大頂尖學校入學許可,金竹先並未責怪張佳玉,反而是張佳玉對自己的表現不滿而哭了。

金竹先說,「父母親未將標準訂那麼高,對結果也不會失望。女兒也因為我們對她未施加壓力,最後快快樂樂地去上學。」她說,女兒目前在聖地牙哥加大大眾傳播系遊刃有餘,他們很高興當初能做明智開明的父母。

曾以自我經驗結集出版「在美國做家長」的朱偉憶說,「一個面對申請大學的高 中生,或正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壓力總是有的,適當的壓力也是好事。華人家長容易對子女期望過高,總有過分重視學業成績的傾向。強調勤奮努力、上進好學並沒 有錯,但過分強調和時時叮嚀,難免成為子女肩上的負擔和心理的壓力」。

她認為,若子女個性要強、凡事求好心切,做父母的應提醒他們「放鬆一下」、「不必這樣拼」。身為第一代移民的華人家長在子女學業、申請大學方面能夠插手幫忙的不多。但如果發現子女有過分緊張、身心俱疲的現象,必須善盡勸導之責,有必要時,還應請專家進行輔導。

無聲關懷勝過時時叮嚀

女兒正就讀MIT的張伊蘭回憶女兒唸高中時,不但修了多科AP課,校內校外 的課外活動也多得喘不過氣來。現在回想,當時她的壓力真是不小。每天忙完課外活動、繁重的課業總要搞到半夜兩三點才能就寢。長期下來,身體變差了很多。還 聽說學校每年總有一兩名學生,因為應付不了申請學校的壓力而崩潰。

張伊蘭建議華人家長,應勸孩子不需要參加太多課外活動,即使是為了申請大 學,集中一兩項,把它們做好也就足夠了。此外,申請大學的工作應及早開始,否則學期中應付課業和各種活動,還要緊張地追趕著申請學校的截止日,在高壓上加 壓,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在女兒壓力極大的高中歲月,自己所能做的是「不要講很多」。在子女忙碌趕工的深夜,為她準備消夜點心,和始終在一旁(be there)陪著她,給予無聲但全心的支持與關懷。

張曉鳳在一所亞裔學生很多的都會高中任輔導老師,校中每位輔導老師都經常與 亞裔家長接觸。不少家長與輔導老師約談,就是要老師「告訴我的孩子,他(她)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身為唯一的亞裔輔導老師,美國同事常半開玩笑地說, 「妳們亞裔媽媽好愛支配人(domi-nant)!」

別讓子女背負沉重痛苦

她分析,高中學生的壓力多來自家庭、父母、學校課業、申請大學、選課、或交友、 社交生活等。亞裔家長喜歡為孩子決定未來的走向。即使自身教育水準不高,對子女學業上的要求都很嚴格,「你一定要拿A!」,「放學後立刻回家!」,「學業 第一,不許參加課外活動!」,「你一定要讀xxx(大學主修)!」。也有華人家庭因為家中的弟妹需要照顧,規定子女上大學後,必須住在家中。不管子女的性 向是否合適,無視子女所處的美國文化與環境,和他們的需要及聲音,使許多亞裔孩子背負沉重的痛苦,也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張曉鳳曾經輔導一名功課很好的華裔孩子,因為反抗家中極嚴格的管教,開始翹 課、購買和服用同學非法帶進學校的止痛藥,結果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救。最終學校給予嚴厲處罰,被迫轉學至專收問題青少年的學校就讀。 因父母不斷求情,孩子一年後才因表現優良,被轉回原校上課,卻已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張曉鳳常常提醒家長,應多瞭解自己孩子的性向及能力,多聆聽子女的心聲,多 給空間,並表達對他們的信任。據張曉鳳觀察,凡踴躍參加學校社團活動,樂與興趣相仿的同學交往的孩子,適應能力較佳。因為在參加課外活動中學習知識、技 能、認識不同的朋友,擔任幹部,無形中培養責任感,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

source [世界日報] 2006.08.15


陳長文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 後記

July 11, 2006

編者按: 寫下「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代間的省思」的同時,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還寫了這篇後記,文中不僅對家庭教育的得失與影響苦口婆心,更加對社會公義的崩壞與維護大聲捍衛。

大人們 請先做個好榜樣

「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代間的省思」的寫信對象,不只是大學應 屆畢業的同學,我更想藉這封信,告訴天下父母、為人師長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大人」們:我們所做的一切,在在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想法與行為。如果我們真 的愛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學生──這一群國家未來的希望。那麼,請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榜樣。透過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形塑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比方說,信中,我舉了趙建銘的例子。不只是用來警省年輕朋友們,更是用來警省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雖然趙建銘示範了極大的荒謬與錯誤,但從提供了警省社會這個角度言,也許我們還應該感謝他。

又比方說,當我提到了十字路口的選擇,其實身為父母、師長、社會主體力量的 我們這一個世代,更該深切自問:我們面對了無數的人生抉擇、人生十字路口,有多少次是不畏於難地堅走正確的路?又有多少次折服在畏苦怕難地選擇了容易但錯 誤的路?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子女、學生臨到了不同的十字路口,我們又是如何地引導他們做出選擇呢?是透過溺憐溺愛,削弱他們的抗壓能力與獨立性格,讓他們 不敢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是以身作則,先由自己開始,身體力行崇善守正的價值堅持,以要求我們的下一代,不能輕易因為困難而向不正義的價值觀妥協呢?

甚至擴大來說,這些屬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反省,放在大學畢業的時間點都有點過晚了。那是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無時無刻,父母師長都應思考的問題。

進入腐朽的循環 社會將集體崩壞

最近有一份問卷調查指出,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大專院校學生願意為了升遷與薪水,為公司作假帳。這是一個很令人震驚、也讓人很挫折的數字。但當我們痛心地指責 年輕人出現了這種價值失落、偏差的嚴重問題時,其實,我們更該問的是:孰令致之?如果這一份問卷代表的是年輕世代中,為數不少的年輕人的價值觀的話。那麼 它所表彰的錯誤,不會是表面上年輕人的錯誤,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是他們的上一世代、上上一世代的錯誤。因為這樣的價值觀不會平白地形成,它必然是一個模仿 的過程,顯然地,事實上也是確然地,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這一世代,的確有為數不少的人,特別是有錢、有權、有官位、有資源的人,作出了許多令人覺得極為 羞恥的負面示範。

我們這個世代該自問的是:我們在年輕人的面前表現了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面 對金錢與權力的誘惑,我們把良知與對正直的堅持放在什麼樣的地方呢?面對不公不義的政治現實、社會現象,我們是選擇站出來批判斥喝,還是冷漠噤聲呢?如 果,我們自己都把金錢奉為最高價值,而輕易棄守良知善念的話,又如何期許我們的下一代,面對升遷加薪的誘引,不會為一個貪敗不法的公司集團造假違法呢?如 果,我們自己都選擇對社會不義的一面,冷漠不關心,又如何期待我們的下一代,有勇氣去捍衛正義、對抗腐敗呢?

當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腐朽了,這樣的腐朽也將傳染給我們的下一代。一旦一代 與一代間,進入了這種腐朽的循環,社會也將集體崩壞。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飄渺的預測。而是台灣這十數年來的具體寫照,因為我們無所作為的懈怠,坐令誠 信、正直、公義等善念盪然消散,使得我們正集體地承擔沉淪的苦果。這些痛苦不僅僅加諸在我們的身上,更將加諸在我們的子女身上。

把獨立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呢?與其抽象的泛論,我想舉二個最近的實際例子。來談談我認為我們應該有的「實際作為」是什麼?

第一個要舉的例子是,歷史上最大筆的行善捐款:股神巴菲特宣布捐出家產的85%、300多億美金給比爾蓋茲創辦的公益基金會。為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聯合報訪問我的感想。我第一個感觸是,東西方的價值文化,實在頗有差距。

我首先想到的是狐狸的例子。狐狸長至四、五個月的時侯,狐狸父母都不再給小 狐狸吃東西,當小狐狸還要撒嬌的去找父母要東西吃的時候,這時候父母親會用非常嚴厲的態度把小狐狸嚇走。為什麼呢?顯然是生物的宿命,希望下一代能夠早點 獨立成長,能夠比上一代加倍的優秀。其實,西方人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在某方面,和狐狸非常相似。他們把「獨立」二字,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因為他們知 道,獨立的追求自己所屬的人生、自己親手打造的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最重要的歷程。

這與華人社會習慣把孩子「照顧的好好的」,很不相同。華人社會對子女不但從出生到成長,呵嚄備至,父母親甚至還得幫孩子想到他出社會、成家立業、垂垂老矣時該怎麼辦,於是,父母親極儘可能地攢聚財富,想要遺留子孫。

但若從「人生哲學層次」來看「子女最佳利益」時,就會發現,這種不斷攢聚財富,意想遺留親人的作為,其實是某種程度「剝奪子女的奮鬥過程」,也等於剝奪子女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

舉例來說,台灣有許多大企業主,他們最令人稱羨敬仰的,並不是他們可與國敵的財富,而是他們白手起家的奮鬥過程。但當他們把財富以親親有別的想法,遺給子女的同時,也等於剝奪子女,追求一個「因不懈奮鬥而贏得成功」的歷程。

相反地,西方文化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強調的獨立觀,反而才是一種對子女的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愛。這種「愛」,重視的是實質的、精神的層次;而東方的以親為先的「愛」,則反而流於形式的、物質的層次。

從這個分別,就可以體會出,為什麼美國會出現像巴菲特這樣的企業家了,他可以把財產全部留給他的子女,表達他對子女的「形式的愛」,但他沒有,他捐出了大部分的財產,因為他知道,那才是對子女奮鬥人生的真正尊重。

謹慎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

第二個例子,是不久前我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為了五十多位繳不起餐費的學生,在火車站舉辦音樂會,發起義演募款。這個故事中,令人 欣慰的不只是那位小小年紀卻充滿愛心的小學生,還有他的家長、老師、同學,以及提供義演場所的火車站站務人員,當他們得知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盡心盡力地 幫助孩子完成他的想法,這不正是最棒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嗎?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有 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孩子就取得了成功人生的第一把鑰匙。

其實,就如同這位有愛心的小學生一般,人心裡的愛,從不曾消失。但好的家長、好的師長,會持續地、謹慎地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而不稱職家長、不稱格師長,則會不經意甚至刻意地悶熄孩子們心中寶貴的愛苗。

當多一株愛苗獲得澆灌時,社會的集體幸福就獲得了多一分的力量。相反地,當 多一株愛苗被無情地悶熄的時候,社會的集體幸福也就失去了一分寄託,甚至因此多了一分負面拉扯的力量。這些看來至微的個別善念,其實巨大而深切地牽動著我 們每一個人的幸福。在應邀演講的時候,我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幸福,是總體概念」。沒有總體的幸福,就沒有個體的幸福,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多關心社會、多 參與社會。但在這裡,我要強調另一個相對的觀念:「幸福,同時也是個別善念」。沒有個別的、微小的善念加總,也不會有總體幸福的存在。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事情,比表象的財富重要的多的多。 一個不富有的人,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人,如果他能對自己的人生俯仰無愧、行穩坐正,無所不安的話。相反的,一個非常富有,或掌握至高權力的人,卻可以是一個 失敗透底的人,坐不正行不穩,就得永遠惶惶不安,當他們犧牲了正直誠信來換取財富權力的同時,他永遠得擔心別人用一模一樣的方法,來奪取他們與魔鬼交易來 的財富權力,這樣的人,不只輸掉了自己的人生,也汙染了社會的價值、崩壞了社會的集體幸福。這樣的人,不但不值得羨慕,如果這樣的人位居高位,為了捍衛社 會的集體善念與集體幸福,我們更要勇敢站出來,大聲的批判討伐。這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幸福,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幸福。

source [民生報] 2006.07.11


陳長文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

July 9, 2006

在大學畢業生紛紛投入職場或選擇深造的時刻,理律法律事務所負責人陳長文特別以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的身分,寫了「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代間的省思」,同時選擇「挫折」與「正直」這兩個觀念,透過本報來期勉年輕世代。

談到挫折,陳長文以兩年多前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過嚴重打擊的例子,說明「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談到正直,陳長文以總統女婿趙建銘之非為例,強調「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

這封信,有陳長文對他這個世代的深刻自省,以及他對年輕世代的真摰期許,值得大家仔細閱讀、認真品味……。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的過程。但英文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展開新的人生。

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

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要繼續升學?還是找工作?又找不找得到工作?按照常理,我應該針對同學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如何規畫畢業後的職場或留學生涯、加強自己的專業競爭力,諸如此類比較實用的觀念。

但轉念又想,這些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核心。而所謂的核心問題應是認識人生,並認識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因此,我想選擇「挫折」與「正直」這兩個觀念,來期勉大家。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

第一個想要和大家談的觀念是:「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大家或許 會覺得,不是該談怎麼成功嗎?怎麼先談起了挫折呢?這不是在唱衰大家嗎?不對,這不是唱衰,這是最大的祝福,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 因為順境往往造就以後的逆境,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多年前,因為偶然的因緣,認識了罹患進行式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自幼失去雙 親照顧、被醫生判定活不過20歲的仲祥,身軀臠縮如同幼兒,喪失行走能力、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連寫字、按鍵盤都很困難。即便如此,每次看見他,卻總 是保持著永遠的開朗,仲祥總是用熱愛生命地口吻說:「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雖然仲祥在2001年離開人世,即便陷入這麼困難的處境,挫折仍沒有打倒 他,仲祥精彩地、認真地、盡力地充實了屬於他的37年的人生功課。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把上天加諸在身體上的障礙,當成自憐自艾的理由,而是調整自 己,更平實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果,這群勇士面對自身如此鉅大的肢體障礙,都能一任無悔地把每一個挫折當成人生功課,用心地去看待,絕不放棄、絕不退縮。那麼,我們這群手足俱健的人,又什麼理由在逆境來時俯首稱臣,在挫折面前放棄自我呢?

艾力生耶魯演講: 我看見一千個失敗的人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演講故事,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力生(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 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力生,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 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不是。」

從表面看,他在畢業典禮的場合講這樣的話似乎非常不適合。可是,各位用心去 想,他的本意當然不是如此,他是要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只是給我們一個基礎,我們要認識大學教育的侷限性。透過這段震撼有力的演講,不知道大家能否體會, 「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生命總會在特別的地方轉彎,今時今刻的不順遂,往往是為自己人生一份特別的體驗,乃至於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

我要舉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自己的。兩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 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30億的款項。面對這樣重大的打擊,最簡單的選擇,其實是倒閉。但我們想到,事務所裡有500位同仁,理律是大家 的經濟依靠。而且,我們也必須對客戶負責。我們就想,理律絕不能倒下。於是我們開始了與客戶長達一個月的談判。這期間,幾度瀕臨談判破裂。代表理律和客戶 談判賠償事宜的我,當時很能體會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心情。後來終於達成協議,除了分期償還客戶,更協議將一部分的賠償轉為公益用途,這個協議一出, 報紙寫了一篇社論,讚譽理律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想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

兩年多過去,理律撐了過來,而且變得更堅強。我常回頭去想這件事,漸漸發 現,那件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事件,我有機會更深層地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地思考人生意義, 經歷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現在的我,反而很同情那位捲款逃走的同事,他雖然得到30億,卻失去了自己。也許他能永遠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惑惑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然審判了他。

說到這裡,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每每看到社會新聞中,許多人因為一時的挫折,自暴自棄、頹然迷思,甚至選擇結束生命,我都覺得很痛心,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被擊倒了,也就因此失去機會發覺挫折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答案是正直

第二個想談的觀念則是,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作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

在談這個觀念之前,首先,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

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映社 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30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他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不是 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汙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

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感到 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父親曾當過學校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 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人生態度。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 了多麼巨大的荒謬。

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有問題的。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 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割裂開來、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 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割裂的矛盾現象。

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成為總統女婿,接近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 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汙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 體的成形,其中牽涉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點點滴滴都已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

社會中堅沒能捍衛社會價值 我只能說「慚愧!」

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 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在這 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上,要面對多大的挑戰。

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慚愧!慚愧!

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 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 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媚諂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 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換言之,這社會即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 言:「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那一方擁靠,就看那 一方的力量比較大。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操諸在己。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 那一個陣營,多已既定。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 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

遇到人生十字路口 我們知道正確的路

伊凡.伊列區的故事,也警示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 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 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用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內心 其實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 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的愈來愈離 譜。各位同學雖然才剛離開校園,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同學們也該自問: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做了什麼樣的 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惕呢?

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 難期待了。漸漸地就會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去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同學們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 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作假帳,就代表那間公司根本不值得為他工作。雖然當下作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 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不後悔的人生 關心無助靈魂

最近,我收到了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 這篇文章引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裡的情節。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作「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 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 場裡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

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有一次當他掛窗簾的時候,竟從梯子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發現,正如他以往一般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

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

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上,像禿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隻一模一樣的禿鷹。

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才發現,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他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是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當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

紅十字之父獻大愛 身影永留世人心中

接著,我想拿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作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 ‧杜南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單薄,遂開始奔走四 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 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

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遠永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 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要感到羞愧的。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 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的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 多的呼籲,都只能是狗吠火車。

這時我想,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

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複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post source [民生報] 2006.07.10


李開複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December 20, 2005

李開複繼給中國學生的四封信之後,近日又再次發佈了給家長的一封信,為此,Google還特意設置了收集家長及社會反饋意見的網址:http://bbs.kaifulee.com/index.asp?boardid=51《李開複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正文

寫了四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後,許多學生問我:“開複老師,你為什麼不寫一封信給我們的父母呢?作為一個父親,你可以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經驗。”

作為一個熱衷教育的父親,我確實有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對這封信我一直猶豫,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多位同學多次的鼓勵下,我問他們:“如果我寫了這麼一封信,你們會希望我說什麼呢?”他們說: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們長大了,真的可以照顧自己.。就讓我們自己碰碰釘子吧。”

“告訴我的父母:你們對我的期望好高,我總是達不到,覺得對不起你們。我希望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平凡的我。當你們看到我以盡力而為後,可否鼓勵鼓勵我?”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不想做一個讀書的機器,我想找到自己的興趣,希望父母能支援。”

“告訴我們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啟口。”

聽到了這麼多充滿感情和期望的話,我提起了筆,開始寫我對這些話的看法和我對教育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養一個理智講理、成功學習、自主獨立、自信積極、快樂感性的孩子;然後和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中國的家長:最重要的不是你認可多少我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話。如果這封信能夠促使一些家長問問你們的孩子心裡的話,彼此溝通理解,甚至成為“朋友”,那麼我寫這封信的目的就達到了。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 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我覺得要提 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台,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 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理智講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矩。孩子的成長需要啟發,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自省。

我對“規矩”的定律有四個:(1)定好規矩,但是首先把規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講好的懲罰;(4)規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啟發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的機會,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很嚴厲,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贏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誠信教育,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培養,這些家長個人的表現直接影響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還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負面的作法。

在 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誠信、正義等等,因為現實生活中堅持這些往往會吃虧,許多學生走向社會後也慢慢放棄了這些。所以,我覺得要提 醒中國的家長,眼光要放長遠,中國已經走向國際的舞台,要以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 想。

父母能多給孩子寬鬆的成長環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給以建議,多引導孩子,多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願望。

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

但 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指出:因為資訊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 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 不會被重視。你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裡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 (Sergey Brin)和拉裡.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 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 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 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我記得我5歲時,父母要我讀幼稚園,但是我想讀小 學,於是他們把選擇權給了我:“考上了就讓你讀。”這件事我回終身記得,因為那時我的一次理解我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我特別珍惜這個選擇,於是我自 主地讀書,真的考上了。

.要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多指導,少批評。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 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溝通和同意(例如:“你 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以負責著名。他小時在學校犯錯後,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 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童欣說:“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 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 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除了培養獨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不要什麼事情都說“不”,給孩子一個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 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誇獎的環境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誇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 能力讓老實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 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並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 點。她寫出興趣後,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兒發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 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國小學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孩子是有“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的)。 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結果真的激發了他的自信,讓這18個學生表現得比原來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 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 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約翰,我們真 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裡,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馬上,他會懷 疑這個贊許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解 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 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

培養快樂感性的孩子
有位學生問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我的接班人?”我對這個問題很訝異。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樂,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給”。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進入哈佛的湯玫捷說:“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幫助你的孩子發覺他的獨特的優點吧!

一 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根據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追逐興趣並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 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 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作為家長,我們會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她的興趣上。比如,我大女兒喜歡看 小說,我們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義的書給她看,這些年她已經看了上千本書,而且她的英語總是靠滿分。我二女兒喜歡寫作和畫圖,我們就教她用 電腦寫他喜歡寫的東西,然後加上圖片、照片,變成一本書,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給親友。

對孩子沒有興趣的課,我們只要求盡力地準備,盡力地學習,對成績沒有特別的要求。

很 多家長讓孩子去學鋼琴,練跳舞。我認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幫助全面發展孩子,但是要適量。有些學習是很苦的,所以我都會用“讓孩子有選擇”的方和孩 子約法三章。當我的兩個孩子都對音樂表示興趣時,我們對他們說:盡力學三個月,三個月後,他們如果盡了力,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再學。結果,他們對音樂都沒 有興趣,但是一個畫畫有興趣,一個對戲劇有興趣。於是,我讓他們朝他們的興趣發展。

多讓孩子有與人相處的機會。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從小就不會與人相處的小孩,長大很難成功也很難快樂。

不 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除了喜與樂,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應。讓孩子有機會散發他們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紅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處罰就來 了!”孩子表面會變聽話,內心其實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懼──他怕他哭了,會失去父母的愛、會被處罰。成長的經驗一再以壓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現時,你可能可 以教出一個聽話的孩子,卻很遺憾的,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無法體諒別人情緒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間的一切吧──正面的、負面的;生、死;哭或笑。因為,這 些體會對我們的生命都一樣是有於優勢地位的孩子,也不會從這種片面強調競爭的教育方式中獲益,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天之驕子處處受到褒獎,這很容易 讓他們產生異乎尋常的優越感,並因此忽視了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方面的鍛煉。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問我的孩子:“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麼地方?”她們會說:“風趣甚至瘋狂、沒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讓我許多話都願意和他說。”

雖然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父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只能從我的母親、兄姐出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係。因為這份遺憾,我儘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話的父親。

在你心裡你的孩子可能永遠長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歲或更早的時候就願意把自己當作大人來考慮,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和孩子討論問題,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長”作風。比如理想、學習動力、玩耍、事業心、為人處事、愛情、交友、處理家庭問題。

在這方面,我有四個建議:

(1)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說八道。不要擺起架子,做個“高高在上”的長輩。我的孩子小時每天聽了我的“胡謅”的故事後才願意睡的。

(2) 對孩子說心裡話,不要把話悶在肚子裡,也希望他也這麼做。做一個好的聆聽者。

(3) 讓孩子知道他對你多重要,告訴他你多麼愛他,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但是對物質上不要“有求必應”。

(4) 花些時間理解那些流行的東西。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電腦遊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你更多的話題,另一方面告訴孩子你“在乎”。而且還可以讓你覺得年輕些!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如 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而不是要求他學習你的語言。如果你 不學新知識,不接觸新的思想觀念,知識匱乏,思想陳舊,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應該儘量多接觸點流行的東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飾, 流行的技術,流行的音樂,以減小代溝,創造彼此信任溝通的通路。

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然後回家了就督促做作業。當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發火,先聽聽孩子的理由。

總結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它闡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國父母分享:

你給孩子什麼?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中國青年的父母:我們的責任重大。今天中國的青年:

——非常優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聰明,但是不夠自信。

——是多年來第一代能夠在平安的社會、完整的教育成長的一代。

——出生在被資訊鏟平的世界中,他們必須成為融會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擁有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當然最重要的:中國的青年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我們的一切。這一個理由就足夠讓我們共勉,讓我們各自成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source post : ChinaB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