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事連篇的第一次

March 14, 2007

 

「你可不可以寫一篇【第一次】?教導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被騙了!」

正當我很苦惱,這次ml∘∘主題該寫什麼好時,我那個嬌滴滴、超美豔是個3歲小美女的娘的同事,心急如焚模樣地跑來找我聊天。

「昨天我們一堆媽媽級的同事聊天,其中有個同事說她女兒十八歲,很緊張地問她媽說懷孕會怎麼樣?一問之下,才知她男友騙了她!」

「怎麼被騙?」我邊盯著瑩幕打字邊看著這位好緊張的大嬸。

「她說她男友說呀,【那裡】有點毛病,雖然會硬,但也沒硬到有辦法能戴套的程度,所以呢,只好,全程都不戴套!你說是不是很過份呀~

從她口中我得知,那位教養18歲女兒的太太,是個開放的母親;她知道世風之下,要己經成熟的女兒守身如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乾脆在舉行「行前會議」,告訴女兒第一次可能會很痛,並從冰箱裡拿出一條香蕉,告訴她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戴保險套。

根據女兒給的資訊現場臨摩判斷,那位憤怒的母親說,當時情況應該是她女兒堅持要戴套,結果遇見個一山還有一山高的說謊大師,竟搬出身體有點問題,所以有無法戴套的【毛病】

於是,為了,在加上對男方的同情18歲清純的少女,就這樣接受了不戴套的第一次……

被騙的女孩真的懷孕了嗎?那位憤怒的母親,有沒有去把那個說謊精,揪出來痛打一頓呢?這個待會再說;只是我聽著同事憤慨地說著,不由得想起了我也是被騙的【第一次】……

很多女生在還沒發生性行為前,對第一次大多有很浪漫的期待,像是在很軟很棒的床單上,或是鋪滿玫瑰花瓣的地方,點了很多爉燭充滿羅曼蒂克氛圍……不過我的女性朋友的第一次,十個有八個都是發生在不怎麼浪漫的場景裡,不是在很破舊的學生宿舍裡、要不就是在很奇怪的廉價旅舍當中……還有不少女性,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糊里糊塗地發生了第一次;像是我另一位相當美豔級的女友,跟我分享她的第一次。

她是個神經頗很大條的女生,唸書時住在學校附近,當時的男友,跟她交往三個月後,對提出歡愛要求。

「你絕對想不到,我的第一次發生在什麼時候……」遲遲不肯答應的她,有一回在深夜熟睡中,覺得身體有一點點刺痛感,她以為自己正夢見有東西壓在她身上,一張開眼,發現那位等不及的男友,正面紅耳赤地拿著他的寶貝,對著她身體翻翻找找。

「後來呢?」

「後來我把光著身體的他推出門呀,沒告他算不錯了~」她說。

而我的第一次,除了那個跌了個吃狗屎的意外不說;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會答應前男友的要求,也類似於像那位18歲少女的心情。

今年38也 為人婦的我,當初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給的性教育其實都沒有那麼開放,也不是那麼周全;那個年代,從漫畫店裡租得的羅曼史,大概就是我們性知識的啟蒙書 了,人人都很清純(話說回頭,誰會生出來就是個老鳥?)但是,在書裡頭看文字是一回事,親眼看見對方硬起來的時候又是一回事,當我親眼看見小腸變成糯米腸 時,心裡真是害怕極了,不知不覺得閃出了:啊,那什麼啊,阿彌陀佛,那是什麼啊,南無阿彌陀佛,什麼嘛!阿彌陀佛……然後就不由自主地叨叨唸了起來。

接著對方開口了:

「你不能拒絕我,因為,這己經是你第二次了。」

「可是,我還沒準備好呀~」我說。

「你都沒有看新聞嗎?男生勃起超過3次以上,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發生性行為的話,很可能造成休克死亡!」他相當正氣澟然地對我說:「如果你想害死我,就再次拒絕我吧!我不會有任何怨言的!」

他竟然還是咬著下唇對我說出這番話的,而我,竟然相信了。事後多年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的好阿呆。

接著讓我們再回到3歲小美女她娘的轉播現場:那個十八歲少女,並沒有懷孕,也跟那說謊的男孩分手了。

再過了一陣子之後,3歲小美女她娘又來找我

「對了,我們後來幾個歐巴桑商量後,有個提議想給你。」她一臉相當正經地對我說。

「什麼提議?」

「就是做一本性謊言指南小冊子,你覺得如何?」3歲小美女興緻勃勃地在我身旁談了來,她說著說著,臉部表情漸漸激動到假睫毛都給擠掉了……「這種事真的很讓我們做媽媽的緊張,我們幫你出資,然後拿去我們小孩的學校發。」

但據我所知,那群阿桑,也只有一個有18歲的女兒,其它的,統統不是在幼稚園就是還在跟保母呀!

「您的意思是說這種書可以拿去幼稚園發放嗎?」

「這有什麼不妥嗎?」她說。

您打算讓她3歲時就知道什麼叫硬起來,什麼叫保險套……就是什麼叫第一次這回事嗎?

「這有什麼不妥嗎?」她說:「這世界壞人很多,你都沒看新聞嗎?」

大嬸,我還真的不常看新聞吶。

至於那本小冊子,能不能等妳女兒再大一點,我們再商量?

 

 

source [AM..曾郡秋] 2007.03.12

 


7 Year-Old Son’s Life List

February 7, 2007

7 year old's life listAbout two months ago, on a rainy Saturday, my seven year-old son (who is enjoying his budding ability to write) came to me with a small, yellow pad of paper and said, “Daddy, I want to write a list. What should I make a list of?” Suddenly, I recalled reading about John Goddard and the life list he wrote at age 15. His list consisted of 127 things he would like to do or see during his lifetime (for example: Climb Mt. Everest, run a mile in under five minutes, land on and take off from an aircraft carrier, and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Goddard is now 75 years old and, at last count, has accomplished 109 of the goals he wrote as a teenager.

“Why don’t you write a life list?” I suggested to my son. “OK,” he said. “What’s a life list, Daddy?”

A week ago, while I was tidying up my son’s room, I came across that yellow pad of paper. Since showing him John Goddard’s life list two months earlier, I hadn’t seen or thought about the pad. On the cardboard cover he had scrawled, “Do not tuoch.” Behind the cover were nine pages of goals (55 total) he had writte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sixty days. Some were written in pencil, some in black ink, some in green ink – and all in the painstakingly careful handwriting of a second grader. As I read his life list, I could see his life unfolding before my eyes (not a life of achieving all of the goals on his life list, but certainly a life of adventurous striving).

Before I share highlights of my son’s life list with you, consider:

1. To what degree do you think a young person increases his chances of a fulfilling life by seizing the freedom to dream big, imagining what he wants to achieve, and writing it down?

2. Which habit would you wish for your child more than that of creating exciting mental pictures of the future with a spirit of expectancy?

Check out some of the excerpts of his list (I have corrected his spelling):

#2: Run a marathon. #3 Visit the castles in Scotland. #7: Climb Mt. Washington (in New Hampshire). #9: Read a 200+ page book. #10: Live to be 105+ years old. #14: Set a record. #15: Be a dad. #17: Go water skiing. #19: Make something that goes in public. #21: Be able to speak more tha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23: Invent something. #24: Never get an ear infection until I’m ten. #27: Visit the pyramids in Egypt. #30: Go to another continent. #35: Be in 125-degree weather. #36: Play 18 holes of golf in par or under par. #39: Be in the newspaper twice. #40: Never wear long sleeves to school on the first day. #43: Eat a wild food. #47: Visit a place on the equator. #48: Be in the hall of fame for any sport. #50: Rescue somebody on a real mission. #51: Win a championship game. #55: Visit any hall of fame for any sport.

Someday, my son will look back on this first life list he ever composed and laugh at some of the things he wrote – just as you laugh at some of them now. But he’ll also laugh at the many things he achieved, and realize that it was that rainy day back in late 2006 when these accomplishments and experiences started hurtling towards him – and when his habit of shooting for the moon was born.

Have you written your life list yet?

Rob Crawford, a school administrator who loves baseball and acoustic guitars, writes on self-management, productivity, and impact at Crawdaddy Cove.

source [lifehack.org]


行車執照該廢了

January 22, 2007

台灣地區的每一輛機車與汽車,都必須有一張行車執照才能上路;這件事,大家都覺得應該,也大都認為理所當然。
應該是這樣嗎?

其實,平時大家也都會忘記每一輛機動車輛都要有一張「新領牌照登記書」,也就是俗稱的「車主聯」,二手的車子還會另外有一張「過戶登記書」。這兩張東西只 有在車輛過戶、變更登記及定期檢驗時才會用到,才會被想起來;現在自用小汽車連定期檢驗時也不用這兩張紙了。也因為自用車車主通常只有在賣車時才用得到這 些原始登記書,所以,很多人根本就把它給弄丟了;妙的是,這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要辦過戶的時候在監理機關付了規費,就可以當場補發一張。

有些人或許要讚許一下數位科技的進步,讓補發登記書變得十分便捷。錯了;徹底錯了。這張紙既然在同一個車主手中只用這麼一次,而且這張紙也可以當場補發, 那麼,正確的思考方向應該是:在數位時代,所有的資訊都存在監理機關的電腦裡了,那還要這一張紙做什麼?!幹嘛還要補發它?

這一張紙,上面記載的資訊全都在監理機關電腦裡,也不會有人在上面補登任何不會同時鍵入電腦的新訊息,而最後唯一要看這一張紙上面記載了什麼資訊的人,就 是監理機關自己。這好笑了,汽機車車主小心翼翼地保存了這一張沒用的廢紙,最後只是為了要再拿給發出這張紙的政府機關以及不要支付補發登記書的規費而已; 而且那一張補發出來的紙,照樣還是廢紙一張。

同樣的道理,那一張不帶在身邊開車就會被開罰單的行車執照,在資訊時代也同樣是廢紙一張。除了警察、監理機關、保險公司以及要買這輛車子的人之外,沒別的 人有興趣看這一張紙。警察和監理系統是連線的,他應該知道的比這張紙面執照上的資訊多更多,他應該知道這輛車子是不是贓車、稅金繳了沒、罰單清了沒,而這 些都不會也不可能寫在執照上;保險公司知道的也比這張紙上印的多,保險公司至少還知道這輛車子的出險紀錄,否則保費就算不出來;這也不會印在行車執照上。 所以,到底要這張執照幹嘛?

如果好好規劃的話,廢了這張執照及車主聯,車輛買賣的監理流程就會因為行車執照及車主聯同時消失了,而必須大幅變更;變更之後,絕對應該要更便利、更安 全,而不是更麻煩。例如,想要買車的人只要要求賣車的車主出示監理機關最近開立的車輛證明就可以了。想要賣車的人不必心驚膽跳地將重要的身份證件全部都交 給同一個人去代跑流程;他只要買車時在監理系統中留下適當的簽名或印鑑證明,則一紙含有想同簽章的委託書就足以完成過戶及其它代辦手續了。

因為資訊系統的建立,所以行車執照及車主聯都變成了廢紙,這叫資訊革命;政府、監理機關以及一般車主還一直在用這些廢紙,這叫「行為慣性」;有朝一日終於 有一個在適當位置的人發覺了這項行為慣性的好笑及謬誤,而重新思考了整個監理流程的邏輯、廢除了行車執照及車主聯、建立了新的監理機制,這就叫「再造工 程」(re-engineering)。

這種現象,在數位社會中並不少見;戶籍謄本就是和行車執照一模一樣的廢紙,但是,卻是張已經被廢除的廢紙,而戶口名簿則是一張還沒被廢除的廢紙;戶籍遷移 登記則是一項被局部再造過的工程,所以,變得有些便利了。但是,在其它每一個角落也都還有許許多多還沒被適當地處理的「行為慣性」的錯謬,在支配著我們的 行為、浪費我們的時間和資源。對於敏銳的改革者來說,每一個行為的錯謬,都代表著一個革命、重新分配資源的大好機會。

有許多尖端、新鮮、令人振奮的新科技,常會讓許多人產生錯誤的幻想,總以為這些新科技會在一夕之間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樣貌;但歷史總是不斷地在告訴我們,許 多驚天動地的劃時代新科技,常常都是在十年、廿年之後才會成為社會主流、為社會所接受;其間最大的落差,關鍵就在於人類有太多太多的行為慣性阻止著我們提 早享用新科技的便利。而能夠在新科技上獲得最大利益的人,通常都不是新科技的發明者或發現者,而是那些找到能加速社會改變錯謬的行為慣性的方法的人。

source [數位時尚@live雜誌] 2007.01.11


Ask Dave Taylor

December 21, 2006

Dave is a technical industry guru. A one-man traveling show, if you will. He has authored numerous books on HTML, Web Design, Windows, Mac OS X and other topics too mind-numbing to mention. But he’s really good at it!

The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Dave is that he isn’t really a geek. He’s just a really smart guy with a big heart. To prove it, he has launched a new web site that allows you to pick his brain for free.

The site is appropriately named Ask Dave Taylor, and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a range of technical topics. For example, one question asks, “Why would I bother with a weblog or blog when I could just build a regular web site?” Another asks “How do I add photos to my ebay auctions?

Dave knows the answer! Visit his site and check out the depth of his knowledge. You might find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If you don’t, click the big red ASK DAVE button and ask him yourself. Catch him on a good day and he might even wash your car.

source [joelcomm]


Turn On GPS, Turn Off Brain

December 5, 2006

One of the common reasons given for people to exclude technology from education is a fear that people will come to rely on it too much, and either be lost when it fails, or unable to recognize when it’s giving bad results. Most of the time, this seems rather silly: if a calculator breaks, for instance, it’s not too hard to find another one. But, it looks like some of those fears about humans either unwilling or unable to question the primacy of technology aren’t unwarranted, after a navigation unit sent a British ambulance off course, and the driver didn’t notice until they were 200 miles off course (via Engadget). It’s not as if they were driving on some unmarked road, but rather they traveled roughly half the length of England, driving from London to outside Manchester before thinking that something was amiss on what should have been a 12-mile journey. The ambulance service says that the faulty navigation unit is being fixed. But what’s being done to fix the employees? It’s one thing for a GPS unit to deliver screwy directions; it’s another to be so ignorant or deferential to it so that it takes you 200 miles, and a tour of half a country, to figure it out when you’re supposed to be on a 12-mile trip.

source [techdirt]


The Long Tail – 長尾理論

December 1, 2006

一、 「長尾」的由來及含義:

根據維基百科,長尾(The Long Tail)這一概念是由「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長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和Netflix之類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

「長尾」實際上是統計學中Power Laws和帕累托(Pareto)分佈特徵的一個口語化表達。

長尾

舉例來說,我們常用的漢字實際上不多,但因出現頻次高,所以這些為數不多的漢字佔據了上圖廣大的紅區;絕大部分的漢字難得一用,它們就屬於那長長的黃尾。

Chris認為,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

、「長尾」的定義:

「長尾」至今尚無正式定義,Chris Anderson 認為,最理想的長尾定義應解釋「長尾理論」的三個關鍵組成部分:

  1. 熱賣品向niches的轉變
  2. 富足經濟( 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 )
  3. 許許多多小市場聚合成一個大市場

目前最接近的定義是:

  • 「長尾實現的是許許多多小市場的總和等於,如果不是大於,一些大市場」–Jason Foster
  • 「長尾就是當籍籍無名的變成無處不在的時候你可以得到的」– Eric Akawie
  • 「長尾就是80%的過去不值得一賣的東西」–Greg
  • 「長尾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以前被認為是邊緣化的、地下的、獨立(藝人?)的產品現在共同佔據了一塊市場份額,足以可與最暢銷的熱賣品匹敵」 –Bob Baker

最佳口號

  • 「涓涓細流,匯聚成河」—Joshua Wood
  • 「終結二八定律!」—Eric Etheridge
  • 「無物不銷,無時不售!」—Jim Treacher
  • 「一個小數乘以一個非常大的數字等於一個大數!」—Rajesh Jain

三、成功的「長尾」案例

1、 Google是一個最典型的「長尾」公司,其成長歷程就是把廣告商和出版商的「長尾」商業化的過程。

數以百萬計的小企業和個人,此前他們從未打過廣告,或從沒大規模地打過廣告。他們小得讓廣告商不屑,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曾想過可以打廣告。但Google的AdSense把廣告這一門檻降下來了:廣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價廉的,誰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對成千上萬的Blog站點和小規模的商業網站來說,在自己的站點放上廣告已成舉手之勞。

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來自這些小網站而不是搜索結果中放置的廣告。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代表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廣告市場。這條長尾能有多長,恐怕誰也無法預知。

2、亞馬遜:

一個前亞馬遜公司員工精闢地概述了公司的「長尾」本質:現在我們所賣的那些過去根本賣不動的書比我們現在所賣的那些過去可以賣得動的書多得多。

此外還有很多,諸如維基百科、Netflix等等。

四、長尾的啟示:

1、對一些公司來說,長尾理論是對二八定律的顛覆。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公司的利潤不再依賴傳統的20%的」優質客戶」,而是許許多多原先被忽視的客戶,他們數量龐大,足以讓你掙得盆滿缽滿;從公司產品的角度分析,拳頭產品主打市場的老套路將趨末路;

2、許多市場面臨新的契機,長尾電視、長尾音樂、長尾設計……還有什麼是拖著長尾的?很多,想想看?

3、一批博客、播客將從這「長尾」中受益。(中國情況特殊,不在此結論中)

4、長尾中將誕生許許多多的微中心,甚至不排除一些微中心成長成新的中心,如Google。

5、中心永遠都會有,它們並不會因為微中心的崛起就被「去掉」。

國外專門介紹「長尾」的網站:The Long Tail

source [podcast podium]


互聯網十大最失敗和十大最成功的併購案

November 30, 2006

 互聯網歷史上的十大最失敗併購案

  1.Broadcast.com:1999年雅虎以5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Broadcast.com.這個價格折合到Broadcast的用戶上居 然高達710美元/每人.為什麼雅虎要做這個比收購AOL還要無聊的事情呢?而雅虎收購Broadcast.com後讓其創始人Mark Cuban瞬間成為數十億身家的富翁,並且成為NBA和電視上的令人頭痛的傢伙的.

2.AOL:2000年AOL與時代華納合併.儘管在合併六年後時代華納似乎最終扭虧為盈,但從一開始這起交易就註定是失敗.

3.Excite 1999年Excite被@Home以6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Excite.com,它曾一度在門戶網站排名前三位.在被收購後的一年後,這個聯合實體便申請破產並永遠銷聲匿跡了.

4.GeoCities:1999年雅虎公司耗資35.6億美元收購了GeoCities,當時似乎也是人們最後一次訪問 geocities.com.在被收購後不久,雅虎對GeoCities的改革進行到一半就停止了.本來GeoCities完全可以成為MySpace, 但是它沒有等到社交網站革命的爆發.

5.Netscape:1998年美國在線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Netscape.當時,Netscape在提供免費網頁瀏覽器的微軟面前顯的很渺小,而之後美國在線對Netscape則沒有任何的計劃.

6.Lycos 2000年Lycos被Terra Networks以4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2000年5月份,Terra Networks宣佈的收購價格為125億美元,而在10月份的時候這個數字則一下子少了一多半,因為當時所有公司的
股票價格都在下跌.

7.BlueMountain.com:BlueMountain.com是一個在線電子 賀卡網站,1999年被Excite@Home以7.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8.MySimon:MySimon是於1999年被CNET以7億美元個價格買下的.CNET本想通過買下MySimon以加強購物比較的服務.但 不幸的是,CNET對於如何有效地結合MySimon沒有任何想法,現在MySimon已經差不多被人們遺忘了,而新的提供類似服務的對手已經出現.

9.Skype:2005年eBay以26億美元個價格收購了Skype.但是eBay似乎根本沒有打算做點什麼,一點也沒有體現出收購Skype的價值.

10.Hotmail:1998年微軟公司以4億美元價格收購了Hotmail.當時Hotmail還是第二大免費郵件服務提供商,微軟收購Hotmail後一直想將Hotmail發展成門戶網站,但幾乎沒有太大的效果.

互聯網歷史上的十大最成功併購案

  1.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 2005年5月 5.8億美元

2.紐約時報收購About.com 2005年2月 4.1億美元

3.Google收購Sprinks 2003年10月

4.雅虎收購Overture 2003年7月 16.3億美元

5.雅虎收購Inktomiin 2002年12月 2.35億美元

6.時代華納-美國在線收購Advertising.com  2004年6月 4.35億美元

7.eBay收購Paypal 2002年 15億美元

8.微軟收購Hotmail 1998 4億美元

9.Ask Jeeves收購Interactive Search Holdings 2004年3月 3.43億美元

10.aQuantive收購Razorfish 2004年6月 1.6億美元

source [cnbeta.com]


CNet TV

October 19, 2006

Cnet TV

I don’t know if you’ve seen this, but CNet TV is pretty cool. A lot of news, reviews, and video clips showcasing new hardware and software can be found there. It is of course ad-supported (by Geek Squad), but makes catching up on the new stuff quick, painless, and actually fun. If only Engadget could do something like this, it would be off the hook. CNet TV is still in beta, but hey it isn’t cool NOT to be in beta these days. I like the format and the coverage which I use to catch up on current news quickly (almost daily). It is a refreshing change from reading text-based news all the live long day.

source [downloadsquad]


張盛舒的話 – 成功者的困境

August 8, 2006

一位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最近來找我。
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公司已經上市很長的時間,股價曾經超過百元,是投資大眾追捧的目標。六年前,他意氣風發之時,也是我最為困頓的時候。那時,我正被老闆fire,從總經理的寶座上摔了下來,失去一切(詳見〔有時候,你得相信命運〕一文)。

我還記得,他用很輕蔑的態度對我說:」Sam,網路是一個泡沬,你何苦離開耕耘這麼久的系統整合領域,而要去做個從來沒有人試過的網路算命呢?像我就從不算命,這會有市場嗎?到我這裡來吧,當個副總,有股票可拿,人生是不是安穩多了?」。

而現在,他坐在我面前,臉上掛著黯淡而愁苦的神色,許久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Sam,我羨慕你,能做你喜歡做的事。」,這是他說出的第一句話。
我暗自嘆息,從報章雜誌中,我早已知道他的困境,股價從百元高位下跌到只剩1塊錢,他的資產縮水了百分之九十九!

」當年我手上有超過三十億的現金,很多人都問我,有這麼多錢,這麼成功,為什麼還要辛苦做事,退休享福算了!」。
」只有坐在這個位子上,才知道,成功永無止境,你必須更努力,才不會被淘汱。沒有身歷其境,永遠不知成功者的悲哀,沒有後路可退。」。
」當個普通人多好!沒沒無名的人,失敗了也沒有人知道,再怎麼失敗,也只是一家一姓的問題。但名人失敗了,就是落水狗,人人喊打。這麼多家庭和社會責任負擔扛在我的肩膀上,唉!這就是成名的代價嗎?早知如此,我寧可不要。」。

是的,千金難買早知道,每一個失敗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嘆,但當他們身處在成功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居安思危?
越成功,位子爬的越高,失敗的後果就越嚴重,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
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裡。
這是成功者的共同困境,也是痛苦的根源。

由於科技化及全球化的關係,」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已經縮短為」富不過三年」。
富豪名人榜的排名,如果不是變動劇烈,就失去了每年重新排列的意義。
那麼,追求成功的意義何在?
追求財富的意義又何在?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癈江河萬古流。
普通人是無名可裂的,生命的弔詭往往在於:
追求名的結果,是等到有名了,才能身敗名裂。
追求利的結果,是等到有錢了,才能損失慘重。
對一個普通人而言,花錢買彩票,就算沒中,損失也不大,無關痛癢。
但對企業家而言,一個投資牽涉到億萬金額,如果沒中呢?

可以想見,地位越高的人,不安全感必然越重,對命運也就不由得不去相信。
因為,只有成功者才能體悟,成功與能力往往無關,多少的高贍遠矚,其實都是事後諸葛,當其時,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命運又不等同於宿命,我在〔接受命運,但不接受宿命〕一文中說:
接受命運,並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捨棄得失;了解人生最最重要的,常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所以,很多人為了快速達到結果,反而忽略了過程中的精彩;又因為到手的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美好,而失去了奮鬥目標。

不接受宿命,才不會喪失奮鬥的勇氣,能夠堅持到底,保持競爭力,而不是為自己找一個失敗的藉口。

接受命運,讓你在人生的過程中,可以更寬容;因果是存在的,你在人際關係上越願意寬容,果報越常在不知不覺中來臨,在你最需要時,助你一臂之力。

不接受宿命,使你對人間抱持感恩之心;因為,當你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你在影響別人,也在被別人影響,交互作用之下,只有感恩,才能讓它良性循環,讓心與心的連結更為緊密;宿命,因此而改變。

網友婉菁銓釋我的造命論說的很好,她說:

很多朋友經常會有一個誤會,以為一講「命理」,就是「宿命論」——悲觀、消極,人無能為力,聽天由命。
錯!錯!錯!

假如命運絕對無法改變,那麼我還學命理來幹嗎?坐以待斃,順其自然就好了。
改變和提升命運,我們有後天努力的主觀能動性。前提是,先比較客觀理智地認識和分析自己命運的先天優勢和劣勢在哪,再以此制定最適應的方法。這才是學習命理最終的和最大的意義。

過猶不及。完全否定先天的因素而僅僅強調後天的努力,只是蠻幹;完全否定後天的努力而單單強調先天的因素,則是愚蠢。

「造命」,就是用開放灑脫的心態承認先天的不足因素,同時又用自信樂觀的心態去努力改變和提升命運。
這,才是通達的思維方式!

善哉斯言。
成功者的困境就是人生的困境,越想努力掙脫,網就纏的越緊。

老朋友走了,我整整聽他說了2小時的話,他也逐漸的恢復了往日飛揚的神采。
」活著,就是本錢。我還活著,就有機會,對吧!」。
這是他走前的最後一句話。
祝福他。
也祝福所有還在」活著」的成功者與失敗者。
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
對吧?!source [張盛舒的話]


王丹 台北生活八篇

May 16, 2006

1.這樣的天氣裡面

台北最近變得很「長安居,大不易」,因為連續幾天陰雨淅瀝,天氣濕冷,天空陰鬱。

這樣的天氣裡面,大家都是無可奈何。雖然心裡有抱怨,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勉強支撐起軀體,面對如常的事務,我們像是在灰色中尋找彩虹的松鼠,忙碌中透露出大把的哀怨。

比如說我吧:為了禦寒,穿了太多的衣服。結果走起路來十分的囉嗦,不是襯衣的袖子縮到手肘要拉一下,就是腰帶拖下來一截要趕緊塞回去,感覺整個人都在動來動去的走。一邊想念著明媚陽光下的輕快,一面掙扎在冬雨的縫隙中。

忽然我會心情開朗起來:其實不就是天氣惡劣嗎?就當作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吧?反正,大家都嘛是這樣的難過,權且苦中作樂好了。於是我拐進旁邊的「秀蘭小 館」,點了一碗豬腳菜飯,一份酸菜雞湯,一個糖醋排骨,外衣都沒有脫,極為邋遢的樣子蜷縮在桌子前,頭也不抬地狂吃起來,十五分鐘就結束了戰鬥。用眼角偷 偷看看四周,好像沒有任何人注意看我。太好了!因為如果是平時,我會覺得這樣吃東西很沒有教養的樣子,但是,這樣的天氣裡面,好像有了正當的理由放鬆要 求。用手抹抹嘴,我不禁有點感慨:「這樣的天氣也好,大家乾脆就活得邋遢點,反正這個鬼樣子也不會有人認出來。」於是,蹭蹭地走出飯館。聽到後面服務生大 媽喊:「王先生,你雨傘忘了!」

我暈!!!

2.關於臭豆腐

今天跟朋友去深坑,因為聽說那裡的豆腐很著名,而我很愛吃豆腐(別想歪哦)。結果到了那裡才知道上當了,原來那裡有的都是台灣版的臭豆腐。

說是台灣版的,因為還有北京版的臭豆腐──那才是我的真愛。說到北京的臭豆腐,就像豆汁一樣,不習慣的人完全沒有辦法喜歡。臭豆腐那種奇異的味道中包含的 香味,貫穿了我的童年成長。「王致和」這個品牌,也在我的記憶中成了北京的通關密語。後來到了美國,在無所不包的中國城,倒是也發現了北京的臭豆腐,但是 味道已經太走樣了。

回頭說台灣版的臭豆腐,是最讓我體認到自己是外地人的東西。每次到士林夜市,經過巷口的臭豆腐攤位,我都很沒有禮貌地掩鼻而過,因為實在受不了那種味道。 而我的台灣朋友聞到,簡直像是見到親人,瘋了一般地衝過去搶購,剩下我一個人──在士林夜市的中心呼喊「北京版的臭豆腐」……

3.這次真的有點難過

一位十六年前我的北大的老師,曾經與我患難與共的老師,跟我亦師亦友的老師,對我像兄弟一樣的老師,天涯海角地相逢在台北──他來短期講學。

明天他要回北京了,與幾個朋友給他餞行。在極品軒。

他是那種外表看上去滿輕鬆,其實內心裡「六四」情結滿重的人。跟我和其他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提起過去的歲月,那些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朋 友,共同的悲歡。我,對於他來說,就像一把開啟記憶的鑰匙,讓他終於可以盡情地重溫過去。他的動情,讓一眾小朋友們聽得雲裡霧裡,只有我,真的只有我,可 以聽得出個中的滋味。那種言語中的默契,讓我溫暖極了。

這種感覺,就像異鄉中忽然遇到親人。其實,事實也是如此吧?那些看著我長大的老師們,提到我時會有一絲小小的驕傲。而我對他們的完全的信任,也算是一點更 小的回報吧?這種互動中間,蘊涵了多少熱血沸騰的時代密碼,多少滄海桑田的感慨歎息,豈是可以為外人道的?!老師我聽到你有了一絲酒意之後,輕輕地自言自 語了一句:「唉,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就好了。」老師我聽到了。

臨走的時候,其實我很想再喝一些酒,但實在不敢耽誤老師收拾行囊。可是我知道,這次,我是真的有點難過。

老師你保重,老師我會回來的。

4.我的慈善原則

中午下樓買便當,一眼看到路邊多了一個攤位,不是賣餐飲,而是兩張素樸的桌子上,排列了一些工藝品。旁邊兩個男生散發宣傳品,看上去乾淨整齊的兩個人,眼神卻怪怪的,似乎有一些猶疑迷茫。接過宣傳品才知道,他們是「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的學生,正在接受治療與培訓。

跟在攤位上負責銷售的老師聊了一會。原來這些工藝品是在總會接受醫療,復健,職業訓練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們的手工作品,銷售收入就算是他們的工資。趕緊買 了一堆東西;一盆叫不上名字的綠色植物,兩個手工縫織的香袋(送給迷戀中華文化的老外),一個中間埋有海星的杯裝蠟燭。臨走時跟兩個學生道別,他們面無表 情說:「再見。」可是我心中卻很感謝他們,因為給了我一個做一點善事的機會。

關於慈善,我的原則是:第一,做善事其實骨子裡講是為了滿足自己,所以捐款的人不應當有居高臨下的滿足感,因為明明就是人家給了你一個自我滿足的機會,感 恩的應當是你自己;第二,什麼也不做,只是坐在地上要錢的人,我一概不理。你哪怕只是自己做一點小東西,不管多麼沒用或醜陋,我還都有心買下,但是只是乾 要錢的,我覺得太懶惰,太不用心,太沒有自尊。像這些自閉總會的學員,自己做了東西來賣,有用沒有我都會買下,因為覺得這樣大家才是平等。

其實想一想,真的很尊敬那些像這位老師這樣的社會義工們。是他們,讓我們的世界沒有那麼僵硬。

5.公車歷險記

基本上我覺得,一旦中共打過來,台灣的阿兵哥是很難打贏的──想想看,他們本來都是七年級小朋友,對錢櫃比對開槍更熟悉也更熱愛吧,而且,那麼崇尚瘦!但是,阿兵哥不行不代表台灣會打敗,因為,因為,台灣還是有著令我景仰的公車一族的!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永遠搞不懂機械原理,所以我也永遠不明白,台北的公車開動起來怎麼會有那麼強大的無堅不摧的慣性。不要說是煞車,就算啟動,轉彎,公車 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旋轉器。以我這樣三十出頭的壯年,又號稱天天去健身房的人,雙手緊緊抓──不,是攥──住扶手,攥到青筋暴露的程度,身體都會在偉大的 慣力下大幅度前後搖擺,使我隨時擔心一旦沒有抓住,整個人就會輕盈地破窗而出,實現我變成一隻老鷹的夢想。可是,那些公車一族們,重點是,這一族的主流 ──那些大爺大媽們,他們卻渾然不把這種驚心動魄放在眼裡。他們也會跟著晃,但是晃得那麼從容,那麼怡然,不僅四肢牢牢地把住各種輔助工具,而且,還面帶 微笑地相互閒聊,全不把我那一片為他們的生命揪緊的心當一回事。所以我就想,在這樣的公車上能倖存的人,還有什麼打不贏的戰爭呢?以他們的久經公車考驗的 矯健和定力,一旦與共軍打起巷戰,就比如說打到了公車上吧,那對方恐怕早已經大幅度摔倒一片,只好讓大爺大媽們撿武器了。

我這樣想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自己天天坐公車,可謂體會深刻。就說上一次吧,我從中央研究院回來,提了一袋書。倒也怨我自己:我怎麼就那麼輕易忘記了公 車的威力了呢?我居然把這袋書靠窗邊放下,然後一個箭步抓住欄杆,心中不無得意:「開吧,我不會摔倒了!」怎知人算不如天算,公車一啟動,我那可憐的一袋 書頓時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狂野地撒向了全車,使車上一時間充滿了人文氣息。我在頭腦中鬥爭了很久之後實在受不了公車一族們驚詫的目光,螃蟹一般地離開了我生 命的守護神──欄杆:像螃蟹是因為公車繼續歡快地幾乎是跳躍地行進,為了不一屁股坐到地上──那種景象叫什麼來著?哦對了,斯文掃地──我只好半蹲半立, 緩緩行進,好像前方是萬丈深淵一樣。好在我怎麼說也是十七年前經歷過軍訓的人,總算沒有太過人仰馬翻,但那景象,也實在夠十五個人看半個月的了。終於把失 散的書們收集在一起,我感覺今天是不用再去健身房了,於是緊緊地把一切身邊的東西抱在懷裡,緊緊地抱住欄杆,意志堅定地撐到了下車的地點。

經過這樣的歷險,我不可能不景仰公車一族:而且終於明白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就是在公車上煉成的!

6.再見柏楊

坐捷運到新店站,以為已經很遠了。沒想到換計程車,居然又開了十分鐘。車子蜿蜒入山,來到「攬翠大樓」,這,就是柏楊先生的家。遠離塵囂,悠然東籬,他家面山那一大扇落地窗著實讓我羡慕不已。

今年已經八十五歲的柏楊先生,一頭的白髮在青山的襯映下顯得格外滄桑。這讓我想起十六年前,當我還是北大的一年級學生的時候,那時看到的柏楊先生和張香華 女士,雖然年紀不輕,但一派活力瀟灑。更讓我想起因言論下獄和因寫作《醜陋的中國人》而大紅的屬於柏楊的那個年代。因此不禁感慨:我們當時都曾經那麼年輕 過。

柏楊先生還是那麼犀利,張老師還是那麼幽默。這證明歲月可以讓人的生理老去,但總有一些東西,是人可以保有自己的尊嚴,因而可以對抗生命的祕密。我聽柏楊 先生談他跟上帝通的一番電話,聽他對中國文化沉痛中仍然殘存的期待,聽他對兩岸關係的無奈的預測,一時間,看著窗外暮色逐漸降臨,心裡的感慨也一層層濃重 起來。這也許跟我的專業有關吧?學歷史的人總是能在現實中聞到時間的氣息。這總讓人有一些感傷。也許,歷史本身就是一首詩,而學歷史的人天生就是詩人吧。

再見柏楊先生,我彷彿在歷史的落葉上看見秋菊盛開。

7.第一次離王菲這麼近

週六的台北,天氣濕冷陰鬱。但是在台北市立體育館外面,卻熱鬧得彷彿盛夏。四萬名觀眾(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魚貫入場,準備看四年後再來台北的王非,帶給大家「菲比尋常演唱會」。我,也是其中一個。

當大幕落下,在〈天空〉的旋律中,王菲女神一般站在華燈之上徐徐降落舞台的剎那,不僅全場歡呼尖叫,我也感到了從內心深處浮動起來的感歎。有誰的歌聲可以 比王菲更能可以穿透年齡與時代的嗎?有誰的音樂是可以比王菲更能深入靈魂的嗎?有哪個歌手是像王菲這樣可以十年如一日在人們心中製造激動的嗎?當那首曾經 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矜持〉響起的時候,我終於領悟到了聽現場與聽錄音的巨大差別。那種只用雙耳聆聽到的音樂,是與面對歌手聽到的音樂無法比擬 的,因為在歌聲之外,多了一份聽眾與歌手之間的互動。

而王菲,這個我的流行音樂世界中的「偶像之中的偶像」,幾乎已經成了一個符號。她代表了那種對自我的沉迷,那種對外界的忽略。當她自顧自地陶醉在「霜淇淋 也流淚」的心情之中時,我得到的享受不僅僅是對空靈的體味。王菲的魅力就在於她在紛雜的世界中,給了我們一份信心,相信作為個人的孤獨的「我」,也可以在 都市的水泥森林裡面與自己的心情相依為命。我們有些無法言說的恍惚,可以在她的歌聲中找到共鳴。

有些歌手的音樂是娛樂,王菲的不僅僅是,這是我第一次離王菲這麼近的感覺。

8.我被徹底打敗了

我被徹底打敗了。

來台灣八次,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台北人了。跟很多台北的朋友聊天,他們都驚訝於我對台北的熟悉。我每天做捷運,喝星巴克,看五份報紙,每週買《壹週刊》; 我知道林森北路很「那個」,知道其實寧夏夜市比士林夜市更地道;開開電視聽到「嗯哼」,我知道一定是周玉寇的「台灣高峰會」節目。

我對台北熟到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只好到處跟人解釋說──我是匪諜。

可是,只有一件事是我拚了命也無法使自己融入台北的,那就是我那濃厚的大陸腔。

每次出門,我敢保證,只要我不開口,沒有人知道我是大陸人──我渾身上下都是「成年人版的西門町」風格。有一次,還被一個朋友嚴肅地批評說「穿得太台了」!可是,只要我一開口,就全完了。

最麻煩得是坐計程車。那些運匠兄弟們成天開車,最大的娛樂就是跟乘客聊天,尤其是我這樣的「外國人」。每次上車,我一開口說去哪裡,他們十個裡面有九個就 會接一句:「你大陸哪裡人?」我昏倒!因為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關切:來台灣幹什麼?(能回答說是當匪諜嗎?)來多久了?(關他什麼事?)台灣好玩嗎?(能 那麼沒禮貌說不好玩嗎?)結婚了沒有?(這個也要問?!)等等。

為了避免麻煩,我決定儘量減少吐出的單音節漢語。那次去忠孝東路辦事,上了計程車,我只說英文──Sogo!心想你該不會看破我的手腳了吧?不料那位老兄 反應真快──「你大陸哪裡人?」Oh,My God!太扯了吧?連我英文中的大陸腔都聽得出來?!我只好強作鎮靜,綻放出微笑在面頰上說:「沒錯兒,我北京人兒。」

這還算一般,最近,我真是被徹底打敗了。

事情是這樣的:剛才我說過,我是每天要到星巴克來一杯雙份濃縮拿鐵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星巴克的小姐一定要問你的姓名,然後再唱名服務。已經好幾次了,而且不是同一家星巴克哦,在我身上發生這樣的對話:

「先生貴姓?」

「我姓王」

「黃?」

「不是,王」

「郎?」

「不對不對,王!」(我開始冒汗)

(小姐恍然大悟)「房先生?」

(我快瘋了)「國王的王」

(小姐思考了一下)「對不起,您還是寫在紙上好嗎?」

就這樣,我被徹底打敗了。

後來,朋友跟我講,「王的發音,台灣與大陸還是有區別的,加上你講的快,難怪小姐聽不懂」。我只好歎氣。

不過讀者倒也不必為我擔心,這個到星巴克買咖啡要費半天話的問題已經圓滿解決了。因為現在每次當小姐問我貴姓的時候,我就毫不猶豫地說「敝姓李」,這一下,就天下大吉,再也沒有麻煩了。

source post [聯合文學] 第259期 200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