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洗頭會變禿頭

May 23, 2007

在銀行上班的儀萱,習慣看電視廣告選擇洗髮精,雖然天天使用號稱可滋潤秀髮的乳霜洗髮精洗頭,但髮質依舊不理想。詢問皮膚科醫師後才知道,原來她的髮質不適合乳霜洗髮精,難怪愈洗愈油、愈洗愈糟。

中國人常說「三千煩惱絲」,其實,頭髮何止成千上萬,正常人的髮量約10~15萬根,頭髮的結構包括表皮層、皮質層和髓質層,表皮層是由死細胞重疊而成,成分是角質層,可防止水分過度蒸發,維持髮質柔順;皮質層產生頭髮顏色;髓質層則是頭髮裡層組織。

洗頭看似小事,但許多人洗一輩子,不知如何正確洗頭,一旦選錯產品、用錯方法、洗得過與不及,或堅持不肯改變錯誤的飲食模式與生活型態,都可能讓一頭烏黑秀髮黯然無光,甚至日漸荒蕪,以下根據民眾常詢問的9大洗頭問題,請專家一一解答。

Q:天天洗頭會導致禿頭?

A:岱新醫學美容集團皮膚科醫師黃莉玲駁斥,「洗頭和掉髮沒有因果關係,多數須天天洗頭的人是油性髮質,而雄性禿常見的脂漏性體質,髮質也多偏油性,才會有天天洗頭變禿頭的迷思。」

美麗境界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曾忠仁也說,造成禿頭的原因很多,絕不只是因為洗頭,「頭髮有生命週期,不洗也會自然脫落」,頭髮的成長期約2~6年,退化期約2~6週,休止期約2~3個月,然後就會脫落。

Q:藥用洗髮精比較好?

A:不盡然,洗髮精的選擇是「看髮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品齊指出,髮質就和膚質一樣,因人而異,有人偏乾、有人偏油,大多數是中性,通常油性膚質的人,髮質也偏油性。

曾忠仁也說,除非已達到病態,例如乾癬或脂漏性皮膚炎,需改用藥用洗髮精抗屑或消炎,否則不用太計較,取決於自己的感覺,舒服就好。使用藥用洗髮精的頻率,建議剛開始一週2、3次,穩定後1、2週一次,之後1、2個月一次即可。

Q:洗髮只要洗頭皮?

A:邱品齊反對這論點,頭皮一定要洗,但頭髮也不能偏廢,尤其是長髮女性,應在洗頭時好好梳理,才不會打結;如果只洗頭皮,無法達到徹底清潔的目的。

至於其他洗髮細節,不脫以下原則:1.不一定要天天洗頭,應視個人需求及習慣,決定洗頭的頻率、次數。2.選擇適合髮質的洗髮精。3.用溫水沖洗乾淨,因冷水會降低洗淨力。4.不管什麼髮質,洗頭時都要清洗乾淨,不要殘留洗髮或護髮產品在頭上。

Q:洗頭要搭配按摩?

A:黃莉玲指出,洗頭時搭配按摩3~5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燙過的頭髮最好選用寬齒梳子,也具有按摩頭皮的功效,此外,不管洗頭或按摩,都要使用指腹,不可用指甲,以免刮傷頭皮。

Q:護髮乳要在洗髮前先抹上?

A:黃莉玲認為,正確作法是「先洗髮再護髮」。長出來的頭髮是死的,重點是把頭皮顧好,先洗油性頭皮,再用護髮乳修護髮尾,護髮產品絕對不要抹到頭皮。

有些洗髮精會標榜,洗髮、潤髮雙效合一,其實,洗髮和潤髮是衝突的概念,一個是洗乾淨,一個是滋潤,根本不可能洗潤合一,宜避免使用這類產品。

Q:有頭皮屑的人要天天洗頭?

A:對。有頭皮屑問題的人只要用溫和洗髮精,天天洗也不礙事。重要的是少熬夜,一般人只要不熬夜,頭皮屑就會大為改善。

Q:燙髮後,隔幾天才能洗頭?

A:燙染頭髮後,有些設計師會交代間隔幾天再洗頭,以維持捲度,黃莉玲通常照洗不誤,她說,染燙不至於導致禿頭,但當頭皮癢時,想洗還是可以洗,不用忍耐。

Q:已燙過受損的頭髮,要加強護髮?

A:受損的頭髮已是死細胞,不能吸收營養成分,護髮產品只是提供一層薄膜,讓頭髮看來油亮、好梳。如果捨不得剪掉,不如慢慢修剪,每個月再護髮就行了。

有些人害怕吹風機的熱風傷髮質,其實,用點技巧就能避免。譬如吹頭髮的時候,不要使用強風,以20公分為最佳距離,吹乾頭皮,頭髮稍微帶過就好,一來不易感冒,二來保持頭皮乾爽不油膩,避免細菌感染。

Q:頭髮也要健康檢查?

A:坊間有所謂的頭髮檢測儀器,黃莉玲解釋,那只是行銷噱頭,正統醫療機構沒有這類儀器,也沒必要檢測,「頭髮會隨季節、壓力與身體狀況變化,洗髮精也應動態性變化,跟衣服換季是同樣的道理」。

洗髮精不是愈貴愈好,也不是便宜就沒好貨,完全看髮質和個人喜好。當頭髮變油,就改用油性專用洗髮精;當頭髮回復中性,則用較溫和的洗髮精。若屬中乾性頭 皮,可用乳霜洗髮精,但油性髮質,用了更易出油,就不宜。至於敏感性頭皮,可選擇有鎮定頭皮功能的植物性洗髮精,如茶樹、薰衣草洗髮精。

頭髮要健康,光靠洗髮不夠。減少吹整染燙、注意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少熬夜、少吃重口味食物,對現代人來說雖是知易行難的老生常談,卻 是護髮的不二法門。如果只是選用高級洗髮精,不吹不燙不染,卻嗜吃高油、高鹹、高熱量食物,且不到半夜兩點不上床睡覺,想要頭髮柔柔亮亮,恐怕也是難事。

source [大家健康雜誌2007年4月號]


驚人辣椒素 辣死癌細胞

February 6, 2007

英國諾丁罕大學的科學家實驗發現,各種辛辣食物所含辣椒素(capsaicin)能殺死肺癌、胰臟癌的腫瘤細胞。

他們並發現,癌細胞的粒線體是所有癌細胞的罩門,只要破壞癌細胞的粒線體,一切癌症都有治療的希望,多吃辛辣食物,則有助預防一切癌症。

肺癌是一切抗癌治癌藥的黃金測試標準。「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報導,諾丁罕大學的研究人員將辣椒素施用於人類的肺癌細胞,產生驚人結果:辣椒素纏 上肺癌細胞的粒線體,使癌細胞自然死亡。他們對胰臟癌細胞如法炮製,結果一樣。胰臟癌十分可怕,存活五年的患者不到1%。

最好的是,辣椒素對腫瘤周遭的健康細胞沒有影響。

粒線體負責提供細胞能量,是細胞內製造能量的工廠。報導說,辣椒素能摧毀製造能量的工廠,導至細胞自然凋亡。也就是說,粒線體是一切癌細胞的「阿奇力士腳跟」,對準這要害射箭,就能取癌細胞性命。

主持研究的貝茲博士表示,從這項研究可知,墨西哥和印度人的傳統主食偏辣,而且非常辣,應該就是他們罹癌率比歐美人低很多的主因。

諾丁罕大學已開始和中國大陸科學家合作從草藥著手。一般大眾能做的,就是日常飲食多吃辣。

source [聯合報] 2007.01.11


時辰調理 – 現在做什麼最健康

January 22, 2007

愛美女性常擔心沒有按照專家睡美容覺的建議,在晚上11點到3點間就寢,會影響膽經和肝經的運行,是否是造成臉上一堆青春痘或黑斑黯沈的原因?高雄長庚醫 院針灸科主治醫師沈哲民表示,中醫講究時間醫學,認為人的生活除配合四時養生外,也應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才能常保身體健康。

沈哲民說,時間影響健康的原因,在中醫理論上,乃因12個時辰中的經絡流注狀況不同而異;因此,古中醫甚至建議在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經絡治療,而不同時間服用藥物的療效也有差異,甚至不同經絡運行流注時,採用的養生方式也不同。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監事長陳旺全表示,很多人會質疑:「中醫師說人在膽經和肝經運行的夜間11時至3時中沒有充分睡眠,會影響皮膚狀況,那 麼在其他經絡運行的時間也要睡覺,才能助益各個經絡作用嗎?」其實不同經絡流注的時間,還要配合大自然環境對人影響的生理時鐘改變;如日出後天地光明,天 氣溫暖,適合外出行動,日落後天地黑暗,環境寒涼,宜居家休養等,各有不同的生息養生方式。

據中醫理論,「經」貫上下,「絡」交錯於各經間。人有12經脈,分為陰陽及手足,2類各有3組,各組各連到1個臟腑,經脈循環的順序(如下 圖所示)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至肺經,下頁根據經脈走向順序做介紹。

若能按照經絡運行順序調養,可常保健康,但現代人生活繁忙,有時得熬夜工作,如果已有明顯肝膽不暢症狀,但又不得不熬夜工作;可在晚上11點前先小睡一番,待氣血運行過肝經後再工作,必定精神百倍。

12經絡健康 養生祕笈

清晨3:00~5:00【肺經,服用藥物效果好】

《寅時》血氣流注於肺,稱為「手太陰肺經」。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易發作;有些醫師認為嚴重氣喘患者,應在此時起床服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且宜吃補肺飲食,如燕窩、銀耳等。

早上5:00~7:00【大腸經,吃蔬果排便順】

《卯時》血氣流注於大腸,稱為「手陽明大腸經」,此時最適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由於有助大腸經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經,一定要吃早餐】

《辰時》血氣流注於胃,稱為「足陽明胃經」。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中醫裡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脾經,禁食辛辣刺激】

《巳時》血氣流注於脾臟,稱為「足太陰脾經」,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經,適度午睡佳】

《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稱「手少陰心經」,陳旺全提醒,很多人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造成血脈運行紊亂,血不歸經,因此應適度休息,但午睡不宜過久。

下午1:00~3:00【小腸經,腸胃要休息】

《未時》血氣流注於小腸,稱為「手太陽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濁及吸收的時刻,營養吸收到體內,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未時過後腸胃開始休息,此後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澱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易在體內累積。

下午3:00~5:00【膀胱經,多喝水利排泄】

《申時》血氣流注於膀胱,此為「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

下午5:00~7:00【腎經,工作完畢多休息】

《酉時》血氣流注於腎經,稱為「足少陰腎經」,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

晚上7:00~9:00【心包經,晚餐別太豐盛】

《戌時》血氣流至心包經,稱為「手厥陰心包經」,在中醫來說,心包經主瀉、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豐盛,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噁心,因此建議晚餐不宜過膩,餐後要休息,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經,少喝水】

《亥時》氣血流至三焦經,稱為「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特別是人體上肢,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範疇;此時陰盛,要安五臟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時不要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膽經,勿熬夜】

《子時》血氣流注於膽,稱為「足少陽膽經」,此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熬夜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因此宜多休養。

凌晨1:00~3:00【肝經,愉快入眠佳】

《丑時》血氣流注於肝,稱為「足厥陰肝經」,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於肝膽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養肝,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肝經具有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致氣血不暢。

source [常春月刊286期]


你的月子餐吃對了嗎

December 29, 2006

傳統月子餐的禁忌一堆,到底有沒有道理?對照古今生活條件的改變,月子餐是否也該有所調整?《康健》針對幾個常見的爭議,請教專家一一解答。

1.滴水不沾, 不然會大肚子?

為了身材著想,一個月不喝水,實在是一大挑戰。

事實上,「中醫並沒有產後不能喝水的說法,」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有些產婦生產完的體質燥熱,如果不喝水反而加重燥熱的現象,造成脫水、口乾舌燥、乳汁分泌不足、便秘等問題。

而且如果媽媽的水分攝取不夠,還可能影響寶寶的健康。台安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徐奇珍提醒,因為媽媽的奶水不足,則孩子喝的奶水不夠,容易脫水造成黃疸指數上升。

如果不想挑戰傳統的禁忌,吳明珠建議可以依個人的體質,使用一些材料煮些調味的茶水來取代白開水,例如薑、荔枝殼、觀音串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許雲卿,也推薦在家坐月子的產婦可以用紅棗、桂圓、黑豆等煮水喝,「但是儘量坐著喝,而且一次不要太多,」還有多吃含有水分的稀飯及藥膳麵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李月裡建議不要在坐月子期間瘦身,要以休養身體及哺育寶寶為主,三個月後身材就會慢慢恢復了。

2.所有料理都要用「米酒水」?

傳統月子餐強調所有的料理都要用米酒、或由米酒提煉的米酒水來料理,堅持「滴水不沾」。酒精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驅寒的作用,但太多則會影響傷口癒合。

徐奇珍提醒產婦必須視傷口復原的情況,產後大約一週以後再開始加入米酒。而且,不一定要用「全酒」(不加任何水)去燉煮,否則媽媽容易頭暈,寶寶喝母乳也可能受影響。許雲卿認為應該考慮媽媽的酒量。

如果不用米酒水,也不想違背傳統的禁忌,許雲卿建議用一些溫潤的食材(例如紅棗、黑豆)煮水來取代。

吳明珠強調,月子餐的設計,必須依個人體質而調整,而不是大家都一樣。有些人並不適合米酒料理,例如燥熱體質、對酒精過敏,米酒或米酒水反而會火上加油。

3.麻油雞湯 一定要那麼油嗎?

麻油雞湯是月子餐的重點菜色,「麻油可以幫助子宮收縮,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則會刺激乳汁的分泌,」許雲卿營養師解釋,而且煮麻油雞時會用麻油爆老薑,把薑的功效發揮出來。「薑可以和胃、驅寒,」吳明珠中醫師指出,近代的研究還證實薑具有疏通筋絡、保護關節的作用。

但是現代人的營養豐富,過多的油脂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肥胖、膽固醇過高……是許多人坐完月子常見的後遺症。許雲卿建議先把雞皮剝掉再煮,比較不會那麼油。

另外,吳明珠提醒「燥熱體質的產婦不適合吃麻油雞,」否則容易長疹子。

4.生化湯該不該喝?

生化湯是由當歸、川芎、桃心、烤老薑、炙甘草所組成,作用在促進子宮收縮,排除子宮內的惡露。

但婦產科醫師都會給分娩後的產婦開立子宮收縮的藥物,吳明珠強調西藥及中藥兩種藥效雷同,最好避開同時服用,「等到子宮收縮藥吃完了再喝生化湯,」而且千萬不要喝一整個月。

吳 明珠表示,以前的婆婆認為要讓媳婦吃愈多帖生化湯,代表對媳婦愈好,其實是不對的。要依個人的情況,「自然產吃5~7帖,剖腹產吃3~5帖就可以了,」因 為剖腹產時婦產科醫師會順便把子宮內的惡露清一清。喝太多反而會防礙子宮內膜的新生,造成子宮內膜的不穩定,容易發生出血不止的情況。

5.月子餐不能加鹽巴?

除非特殊疾病(如腎臟病),一般產婦的月子餐並不必限鹽,但最好低鹽。

許雲卿解釋因為鹽含有鈉,而鈉會吸附水分,若體內堆積過多的鈉,容易造成水腫。

但是無鹽的食物「食之無味」,許雲卿表示「月子餐要讓產婦能接受,吃得下,才有體力哺乳,」除非產婦自己要求完全無鹽,否則以提供低鹽的飲食為主。

6.蔬菜水果要少吃?

有些長輩會勸產婦在坐月子期間少吃蔬菜水果,擔心寒涼。

但是許雲卿認為坐月子期間的營養均衡很重要,六大類的食物都要攝取,包括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及油糖鹽。

而且她發現許多產婦吃了太多的內臟(例如腰子)、油脂,坐完月子膽固醇就升高了。許雲卿建議應多吃些水溶性的纖維素,例如豆類製品、蔬菜、及水果。

吳明珠中醫師推薦產婦儘量吃深色的水果,例如葡萄、櫻桃,另外蘋果、芭樂屬於中性的食物也可以常吃。至於瓜類的食物(例如西瓜、哈蜜瓜)、水梨、番茄等都比較寒性,坐月子期間儘量不要吃。

source [康健雜誌第97期]


正確泡湯 舒服又健康

December 12, 2006

台灣地處亞熱帶,剛好位於2大陸塊交接地震帶,因此處處都有「地熱之泉」從地底冒出,使得我們有機會接受來自地心的禮物,享受溫泉的洗禮。小小的台 灣即有上百處的溫泉地,泉質也非常多種。中華民國溫泉觀光協會理事長何逢州指出,台灣溫泉中只有大屯火山溫泉區、綠島溫泉以及龜山島溫泉屬於酸性外,其餘 地區的溫泉都呈鹼性、弱鹼性或中性,例如關子嶺(鹼性)、知本(弱鹼性)、大崗山溫泉(中性),其中又以弱鹼性為最多。

泡湯對身體好處多多不同的泉質對於身體功效亦有所不同,何逢州分別說明:

硫磺泉硫磺溫泉中的碳酸氣體,對金屬製品容易產生腐蝕作用,如果在小空間及通風不良場所,可能會有中毒之虞,在泡此泉時應注意通風;另有軟化皮膚角質層的作用,並有止癢、解毒、排毒的效能,可改善慢性皮膚病之症狀,也有鎮痛止癢的功能。北部陽明山溫泉及北投溫泉皆屬硫磺泉。

碳酸泉含有二氧化碳,泉溫較低,能促進微血管的擴張,使血壓下降,改善心血管功能、幫助血液循環,所以,泡起來不會有脈搏急速加快的現象。因含有二氧化碳 成分,會在皮膚表面呈現氣泡,且有輕微按摩作用;碳酸泉對於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症、不孕症、更年期、風濕症、關節炎、神經衰弱、手腳冰冷等現象均有 改善作用。北部有大屯山區的溫泉,中南部有谷關、東埔、廬山、不老、四重溪、文山及仁澤等溫泉,都是碳酸泉。

碳酸氫鈉泉含有碳酸氫鈉的泉水,對皮膚有滋潤功能,此種溫泉有軟化角質層的功效,泡此湯可滋潤及漂白皮膚,又被稱為「美人湯」;據說多泡幾次後,肌膚會更光滑 細膩,因此,是女性們的最愛。而對燒燙傷等患者,也有改善消炎、去疤痕的效果,此湯除可清潔皮膚去角質,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作用外,還可降溫、降低血糖;碳 酸氫鈉泉,如為飲泉,可中和胃酸、改善痛風、糖尿病、慢性胃炎等。

鐵泉又細分為碳酸鐵泉、綠礬泉、含鹽化物鐵泉3種,它最特別的是泉水湧出時,像水一樣無色透明,但被氧化之後水會變成褐色。若常泡會讓體質轉為酸性,因此,又稱為「生男之湯」。鐵泉大多分布在花蓮瑞穗。

溫泉具療效,是全世界的愛好者都深信不疑的信條,只是說法不同。依照一份日本的研究顯示,溫泉的療效,與其本身的溫度、酸鹼值、流量、礦物成分等內 在因子,有絕對的關聯;而溫泉所在的地形、氣候等外在因素,也會影響溫泉的作用。至於醫療方式,則更是千奇百怪,如「浸浴、飲用、蒸浴、砂療、泥療」等, 應有盡有。

泡湯之前先想一想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武而謨指出,每年秋冬泡湯出問題的大有人在,顯見若沒有正確的泡湯觀念,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因此,以下提供幾項正確的泡湯方法:

.酒醉飯飽不宜泡湯,飯後40分鐘才可泡湯,否則會消化不良。

.泡湯前先沖洗身體,衛生第一。

.結伴同行相互照應,慎防滑倒安全第一。

.如有開放性傷口、皮膚病、感冒、眼疾,則不宜泡湯,容易發生感染。

.心臟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全身浸泡且忌高溫;在冷、熱水池交替浸泡也有危險。

.高溫池(40℃以上)全身浸泡不宜超過2分鐘,但是可以間隔開來多次浸泡。當全身周邊血管擴張時,血液集中於皮膚表面,且導致心臟、大腦缺血,易發生暈眩或中風,一般而言,40分鐘內不要浸泡高溫池超過3次。

.個人池需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年長者不宜單獨泡湯。

.湯館內應有救生員隨時巡視,並適度的提醒湯客,現場也要設置急救後送系統。

.強力水柱直接持續衝擊身體是有危險的,特別是臉部、頭部、腹部和頸椎;若是患有骨質疏鬆、骨刺、椎脊滑脫等疾病者,更應避免。應使用較緩和的水沖水按摩,每個部位每次不宜超過2分鐘。

.泡湯後,不宜使用肥皂,以溫水沖洗即可,並應使用乳液保養乾燥無油的皮膚。

.泡湯後要注意保暖,多喝溫開水,補充泡湯時的大量流汗,注意休息。

.在泡湯時,如果能做一些頭、頸、肩膀的伸展運動,再加一些水中運動增強肌耐力就太完美了,才能真正達到健康的目的。

溫泉可以喝嗎?有些溫泉雖然號稱可以飲用,但是因泉水中常有硫化物等礦物質,也必須小心嘗試,以免反受其害。

溫泉可治哪些病?溫泉到底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何逢州說,從歷來的資料上可以得知,以對腸胃道「消化系統」方面的的疾病,還有香港腳、濕疹、菌癬、創傷等「皮膚科」 疾病,和關節炎、風濕痛、神經痛等疾病的效果最普遍;另外,宣稱可治精神衰弱(失眠)、貧血、痛風、消除疲勞,甚至婦科疾症的溫泉也不少。但是實際上運用 的溫泉療程,主要仍只是針對慢性疾病,而且治癒率也沒有很明顯,且無直接證據顯示效果;一些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症,以及急性傳染病 或循環系統障礙的病人,仍應搭配正規治程,或聽從醫師建議享受溫泉才好。

你適合泡湯嗎?溫泉依泉質各有不同之溫度、酸鹼值,對於皮膚較乾燥的人特別敏感;因此,在泡完溫泉後,應塗抹保濕滋潤乳液,以免水分快速流失造成不適。而乾性皮膚 者不要浸泡強酸性溫泉,以免造成皮膚的不適與惡化;一般的中性碳酸或鹼性泉則較無妨,溫度以38~41℃較為一般人所能接受。除了因上述疾病不適合泡溫泉 的人之外,空腹、剛進食過後或酒醉時,也應避免泡溫泉,空腹容易疲勞,後兩者會因流經胃部的血液減少,而導致消化不良與不適;孕婦泡溫泉則應以胎兒安全為 優先考量;而容易失眠者,則須避免過長時間浸泡溫泉,否則容易因精神亢奮而加重症狀。

判別溫泉安全無菌7法則為了健康,慎選泡湯地點很重要。「全球溫泉氣候聯合會台灣分會」曾公布7項「目視判別溫泉浴場安全無菌法則」,供民眾參考:

1.浴槽有無滿水溢流設備?

2.補水位置是否露出水面,由上而下?

3.泉水有無循環殺菌設備?

4.浴槽高度是否高於洗浴處?

5.浴場是否通氣良好?

6.溫泉水色澤是否自然?(台灣溫泉多半是白色的硫磺泉、無色的碳酸泉及含鐵的黃色溫泉)

7.水面有無天然浮游物?(天然溫泉都有白色浮游物,俗稱「湯花」,是由礦物質形成的小結晶體)

溫泉標章 品質有保障台灣的溫泉密度是全球之冠,但國內的溫泉業水質衛生標準卻尚未統一,何逢洲說,國內經濟部水利署所制定之《溫泉法》公布後,其於相關政府機構也尚無 做規範。因此,為確保溫泉商家的溫泉權益及統一溫泉水質之標準,並回應消費者的期待,決定在官方版溫泉標章實施前,自律性推廣民間版溫泉標章。中華民國溫 泉觀光協會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進行全國溫泉水質檢測分析調查工作,通過者給予「溫泉標章」證書,這也可供民眾參考, 若擔心泡到假溫泉或者衛生不合格的湯屋,選擇有溫泉標章的溫泉比較有保障。

source [常春月刊285期]


元氣食物,讓你全天不斷電

December 12, 2006

許多忙碌的現代人,頭腦清醒的速度,總是趕不上匆忙的腳步,早上在公車上失神搖頭撞窗戶,下午又對著桌子猛點頭……。

這時除了靠意志力撐下去,吃對食物也可以幫助你。

在對的時間吃對食物

「食物可以改變頭腦,」專研遺傳因子、蛋白質構造及藥物設計的日本生命科學作家生田哲博士,在《大腦元氣飲食》(天下出版)書中指出,我們的頭腦時而清楚、時而遲鈍,心情有時輕鬆、有時消沉,跟我們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如何進食大有關係。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黃士懿認為,要管理好一整天的能量,三餐的飲食內容是關鍵。

早餐別只吃麵包

早餐吃得好,就像汽車上路前加滿油一樣,不必擔心半路上能源耗盡。

「早餐吃對了很重要,」想要一整天的精神都保持在最佳狀態,黃士懿建議,「早餐不要只吃兩片麵包就打發,」一定還要搭配品質好的蛋白質類食物,例如牛奶、蛋類、起司、肉類等,「澱粉和蛋白質的攝取比例最好是1:1。」

黃士懿舉例早餐以兩片麵包為主食,夾上火腿、起司、1~2顆蛋、幾片黃瓜或番茄,配上1杯牛奶或果汁,就是能提供一天精力的「元氣早餐」。

擔心吃太多會變胖嗎?黃士懿表示,早餐吃的食物有一整天的時間消化代謝,不必擔心吃太多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此外,不論哪一餐,儘量選擇不會讓血糖急遽上升的「低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食品」,例如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等,才不會造成血糖值的不穩定。而且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是精力的來源。

「食用精製白土司和白米飯會比冰淇淋讓血糖值上升的速度還要快,」生田哲博士表示,高度精製的澱粉沒有纖維等雜質保護,被腸酵素分解的速度極快。

吃進「高升糖指數食品」後血糖值會急速升高時,人體將釋放大量的胰島素,讓血糖值急速下降,而低血糖會讓人產生疲倦感。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為了提升血糖 值,又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造成血糖值又飆高,於是胰島素又再大量釋放……血糖值因此高高低低,情緒也因為腎上腺素而起伏不定。

中餐澱粉少為妙

「下午第一堂課的昏睡效應」,不是老師教得不夠精彩,也不能全怪學生不夠用功……其實,可能是食物惹的禍。

早餐和中餐的時間很近,如果早餐吃的好,中餐自然不必吃太多。但是早上匆匆忙忙來不及吃早餐,硬撐到中午打算大吃一頓的大有人在,不僅對身體不好,也對頭腦清醒不利。

有間咖哩專賣店的門口張貼著:「中餐吃咖哩,下午開會精神好」的主張。黃士懿教授分析,咖哩的辛香料確實能夠短暫地達到提振精神的效果,但是燴飯型式的中餐熱量太高,一盤的米飯加上馬鈴薯都是澱粉,是造成血糖上升、讓人昏昏欲睡的危險食物。

「中餐以不讓血糖飆高為原則,」澱粉類的食物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到兩碗飯或兩團麵),多吃些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有助於分解早餐所剩的醣類及胺基酸(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產生能量,黃士懿指出。

生田哲博士分享自己恢復鬥志的經驗,每當累到說不出話的時候,他常常吃豬肝炒韭菜、醋漬大蒜(用醋醃製的大蒜)、炒洋蔥等料理來提神。

相傳在好久以前,洋蔥和大蒜是用來分配給在炎熱沙漠中建造金字塔的勞動者,使他們得以禁得起繁重勞役的「戰鬥食物」。在金字塔內部還有記錄大蒜耗費費用的象形文字。

因為這些食物中的硫化丙烯(Allyl Sulfides),可以幫助身體吸收維生素B1,幫助將能量注入疲勞的頭腦與身體。但為了口氣清香,吃完別忘了刷牙。

如果不怕辣的話,「想要一舉讓頭腦恢復清醒,最棒的就是吃辣椒了,」生田哲形容,「一種莫名的快感,連人好像也變得熱情起來。」

生田哲表示,辣椒能夠讓交感神經興奮,促使代謝活潑化。感覺到辛辣的腦部,會釋放出「覺醒物質」正腎上腺素,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同時也會釋放出「腦內麻藥」 -腦內啡,讓心情變好。

可是,每個人對辣的忍受度不同,必須量力而為。而且經常大量食用,會變得習慣刺激,效果就會減弱,要懂得拿捏。

晚餐愈簡單愈好

擔心身材變形,晚餐千萬不要吃太多,因為一天的活動已經接近尾聲,吃進去的食物不像早餐一樣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

黃士懿教授建議晚餐時高蛋白食物(例如肉類)的份量要少一點,否則精神太亢奮,睡不好會影響隔天的戰鬥力。澱粉類的食物可以吃,但不宜多,以免發胖。

想要釋放壓力,生田哲博士建議多吃富含礦物質鈣和鎂的食物,對於興奮的神經具有安撫鎮靜的效果。含鈣食物有乳製品、大豆、綠花椰菜、昆布、海帶等;含鎂食物有胚芽米、葵花籽、毛豆、高麗菜等。

黃士懿歸納三餐的飲食原則,「早餐量多質要好,中餐儘量簡單,晚餐要更簡單,」他自己就是靠飲食掌握一天能量的實踐者。

source [康健雜誌97期]


打擊濕氣 還我乾爽環境

December 12, 2006

台灣受氣候影響,濕度高不舒適

科學家經過完整的研究發現:「最適合人類居住生活的溫度是介於22~26℃的溫度區間,也就是說大約是24±2℃是人類覺得最舒適的居住生活溫 度」 從溫度的角度來看,台灣位處於亞熱帶,居住生活冬天溫度平均介於15℃~25℃,夏天溫度介於25℃~38℃,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居住生活環境,可是台灣為 一四面環海島國因此濕度自然居高不下,加上台灣位處的地區對流雨氣候旺盛,雨量一多自然濕度就難以降下來,同時台灣還處於颱風帶上,颱風帶來驚人的雨量和 風力,不僅讓濕度再度居高不下,毀、動產不動產損傷與病蟲害疫情。

撇開位處於斷層地震帶上的因素,嚴格說起來台灣的氣候雖然四季溫度宜人,可是颱風的影響、濕度過高實在不是一個良好的人類居住生活環境。 溫度、濕度是影響人類居住生活的環境中最大的關鍵,不僅決定居住生活的舒適度,在講究數位家庭的今天,也就是說我們要住的更舒適,讓自己家庭搖身一變科技 家庭,那麼科技家庭善用電腦、家電確實就是一個大學問,我們可以輕鬆的使用除濕機、冷暖空調的除濕功能來調節居住生活環境的濕度,把空氣中過多的水給排解 出來,輕輕鬆鬆讓生活更乾爽。

濕度對生活的影響

大家要注意的是:「家裡相對濕度高、低對於居家生活來說都不大好」,濕度高家裡東西容易發霉、滋生塵,塵或塵排泄物、塵屍體都容易造成過敏;濕度低對於人 體皮膚來說容易造成乾裂、眼睛鼻黏膜覺得乾澀,甚至身體容易被摩擦產生的靜電給電擊。一般來說最適合人類居家生活的相對濕度是介於45~55% R.H最舒適,更具體來說,要讓人覺得舒適並不只是相對濕度達到介於45~55% R.H就足夠,還需適合溫度搭配。 在本文中有提到「溫度越高空氣中可以溶解更多的水蒸氣」,因此理論上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要越低才能讓人覺得舒適;相反來說,溫度越低、相對濕度就要越高才 能讓人覺得舒適,但過高與過低的濕度都對身體不好。當氣溫攝氏35℃時,相對濕度35% R.H.會比較舒適;氣溫攝氏30℃時,相對濕度45% R.H.會比較舒適;當氣溫攝氏25℃時,相對濕度55% R.H.會比較舒適,不過大體來說控制相對濕度介於45~55% R.H的說法也不會距離科學理論太遠。

相對濕度高,影響人排汗容易覺得悶熱、讓人焦躁不安

濕度對人身體的影響相當大,濕度高時影響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此時人就會覺得悶熱,可以想像悶熱的夏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液態的水滴落燥熱 的地面馬上會大量產生水蒸氣,讓濕度瞬間拉昇,這時候相對濕度過高人就會覺得相當悶熱。 至於不通風開燈的房間裡,通常相對濕度會比較低,不過濕度的高低通常還是得看房子本身所處的區域而定,山邊的房子通常濕度會比較高,但同樣是攝氏40℃高 溫的沙漠和雨林來說,攝氏40℃相對濕度低的沙漠反而讓人不會覺得悶熱不舒服,只是濕度過低與溫度過高容易讓人產生脫水而休克,攝氏40℃相對濕度高的雨 林反而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身體會覺得黏黏不舒適,流出來的汗水也不容易乾燥,因此人就容易焦躁不安。

相對濕度高,家中各種東西容易發霉、腐壞、生鏽

濕度高對於居家生活來說,不只家裡各種東西容易發霉,連同牆壁都有可能產生壁癌,家裡塵滋生的速度也會加快,更糟的是家中的各式金屬物品、金屬設備都容易 產生化學變化的氧化現象就是容易生鏽!如果放置很多藝術品的朋友更要小心,因為藝術品更容易受潮,不僅畫作紙張易變質變色,畫作的顏料也會褪色,甚至家裡 的食物腐壞速度也會較快,發霉速度快相對的保存食物的時間就變短。

對於化學藥劑、藥品的保存來說,濕度高也容易變質,因此通常各式化學藥劑、藥品都會採用罐裝並附上乾燥劑保持乾燥;對於布料、紙張纖維來 說,濕度高會讓布料吸濕,因此重量會增加、產生霉味且不好寫字,紙張纖維就更必須最舒適,更具體來說,要讓人覺得舒適並不只是相對濕度達到介於 45~55% R.H就足夠,還需適合溫度搭配。 在本文中有提到「溫度越高空氣中可以溶解更多的水蒸氣」,因此理論上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要越低才能讓人覺得舒適;相反來說,溫度越低、相對濕度就要越高才 能讓人覺得舒適,但過高與過低的濕度都對身體不好。當氣溫攝氏35℃時,相對濕度35% R.H.會比較舒適;氣溫攝氏30℃時,相對濕度45% R.H.會比較舒適;當氣溫攝氏25℃時,相對濕度55% R.H.會比較舒適,不過大體來說控制相對濕度介於45~55% R.H的說法也不會距離科學理論太遠。

電力驅動壓縮機物理除濕

現今的獨立除濕功能的除濕機設計,就是來自於冷暖空調機的概念,用的都是壓縮機與熱導管的毛細現象導熱原理,只是將除濕的功能給獨立出來。現今壓縮機類除 濕機運用的除濕步驟,大致上是這樣的:除濕機的風扇將富含水蒸氣(濕氣)的空氣吸入,將空氣的中的水蒸氣藉由「冷凝器(Condenser)」讓空氣達到 露點,使水蒸氣凝結呈液態的水,此時冷凝器上凝結的水珠越來越多就會開始掉落水箱,接著經過冷凝器的空氣會接觸到「蒸發器及冷卻器 (Evaporator)」變成熱風吹出,遇到冷凝器過冷的狀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就可能從露點變成霜點,凝結成液態的水變成凝結成固態的霜,此時除濕機 又得啟用除霜功能避免除濕功能失效。

電力驅動蜂巢轉輪化學除濕

1902年威利開利(Willis H. Carrier)和Alfred Wolff開啟「使用電力驅動壓縮機、藉由冷凝劑傳熱方式」的除濕,其實是一種耗電的「物理除濕」方式。西元1956年瑞典蒙特先生(Mr. Munters)發明另一種電力驅動的「蜂巢轉輪 (Honey Combe Rotor)化學除濕」,開啟蜂巢轉輪化學除濕(現名為「除濕輪」),運用在除濕機新的里程碑。 蜂巢轉輪化學除濕方式是採用耐熱除濕轉盤,並運用特殊的結晶加工法將矽膠、沸石、氯化鋰類的吸濕劑附著在轉盤上,將帶有水蒸氣的空氣進入附有吸濕劑的蜂巢 轉盤,同時開始進行吸濕,接著在蜂巢轉盤另一端加熱,將吸入水蒸氣的吸濕劑蜂巢轉盤加熱、再生成具備除濕能力的除濕劑,而水蒸氣汽化在通過冷卻的顯熱交換 器、凝結成液態的水達到除濕的功能。

然而為了讓除濕輪具備不燃燒、潮解的能力,加上可以重複再生使用的「耐熱陶瓷纖維、玻璃纖維」來作為基材製造成風巢狀轉輪,市場上著名的產品有:日製 NICHIAS陶瓷纖維除濕輪、SEIBU GIKEN、MUNTERS玻璃纖維除濕輪等,都是廣泛應用除濕機上的除濕輪設計。採用蜂巢轉輪化學除濕方式可能會比舊款壓縮機物理除濕方式更省電,同時 沒有溫度低除濕能力就下降的問題,且除濕輪的機構簡單,日後的維修處理也比壓縮機容易許多,價格也更便宜,同時不會用到冷凝劑,自然也不會有冷凝劑污染的 問題。

善用除濕機生活更舒適

瞭解了溫度、濕度對於人類居住生活的影響後,再來看看我們台灣四面環海、四季都下雨的氣候,同時很多朋友的住家都是在山邊、緊鄰山區,這時 住家相對濕度就會比較高,特別是每年3~5月的梅雨季,家中相對濕度更是高到一個境界,不僅讓居家生活變得不舒適,衣服曬不乾、棉被蓋不暖的問題,與家中 塵滋生過快、導致容易過敏的狀況都會發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除了住家選擇不要在山邊、平地的相對濕度比較低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可以善用數位家庭中家電 的除濕機。

一般聯想到除濕機,各位可能想到冷氣機,因為冷氣機、冷暖空調通常具備除濕能力,不過筆者這邊要提醒大家:「市售的冷氣機、冷暖氣機雖然 大多具備除濕功能,但由於本身並非專門設計用來除濕,因此除濕效率通常不高,同時耗電量更是驚人。」特別是非DC直流變頻機種冷氣機、冷暖氣機用來除濕, 對於您的荷包來說,不僅相當不划算,同時可能除濕效果也不盡理想。

source [digitalhome 第90期]


八招完全保腎

December 6, 2006

腎臟病常悄悄來且不可逆。腎臟默默扮演體內污水處理廠的角色,過濾並清除代謝產物,等到腎臟開始壞了,身體覺得不舒服,常常是末期腎臟病,又稱尿毒症,必須洗腎。

腎臟科醫師一致認為,提早好幾步預防,是避免腎衰竭的不二法門。

而其實,預防腎病可能比你認為的還簡單。不論你的腎功能正常或已經開始受損,只要從生活裡的細節,逐步織起綿密的防護網,就能避免或延緩尿毒症的發生。

保腎秘訣

給一般腎臟功能健全者的建議:

一、小心服藥:中西藥都必須謹慎服用。

西藥中,含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及阿斯匹靈(aspirin)類的複方止痛藥劑是禍首。美國腎臟基金會估計,美國每年慢性腎臟病的新增病例中,約有3~5%的病人因濫用止痛藥而導致腎衰竭。此外,抗生素、顯影劑也是致病因素。

中、草藥的危害也不小。包裝標示不明的中藥,可能含馬兜鈴酸、或含鉛、汞等重金屬,皆具腎毒性,可能造成中藥腎病變;

避免吃藥傷腎,你可以:

1.美國腎臟基金會建議,如果你感冒超過3天、頭痛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超過10天,應該就醫而非吃感冒藥、止痛藥。

2.掏錢買藥前,仔細看包裝藥品標示,儘量避免複方止痛劑。

3.不吃來路不明或包裝標示不清的中草藥。

4.若服用止痛藥,記得當天多喝6~8杯水。利於排尿,減少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遺留在人體的時間。

5.慢性病患者或長期服用中、草藥的民眾,「切記定期檢查腎功能,且詳實告訴醫生用藥情形,」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陳永銘提醒。

二、控制飲食:尤其是蛋白質及鹽分。

◆適量攝取蛋白質: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的負荷。刊登在《內科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攝取較高蛋白質食物者,比適量攝取者高出3.5倍機率罹患腎衰竭。

美國食品協會(ADA)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舉例來說,50公斤體重的民眾,換算下來,每天吃40克蛋白質就好。也就是約5份蛋白質,一份(7~8克)約等於一碗飯、四片吐司、一杯240cc牛奶或一份肉(半個巴掌大小)。

但 這樣的標準,外食族可要傷腦筋,因為單單一盒排骨或雞腿便當的蛋白質量,往往等於一天應該攝取的量。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提供外食族挑食原則:先挑主食, 即五榖類(最好是雜糧麵條或糙米飯),再選一盤青菜,一盤半葷素(半菜半肉),肉或魚只能允許一道,若要喝湯,最好是蔬菜湯。

◆控制鹽分攝取:食物中的鹽分,95%由腎臟排泄出去,過量的鹽分攝取造成腎臟負擔。

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食鹽攝取量為8克,但調查顯示,國人每日平均食鹽攝取量約15公克,遠超過建議量。

陳珮蓉提醒,食物中本身就有鹽份(一天下來約3克),因此能添加的調味食鹽,一天最好不超過一茶匙(約5克)。

建議煮菜時,鹽、味精不要一匙一匙拚命加,少許少許慢慢加,能提味就好;而外食族吃湯麵時,最好少喝湯,以免把鹽分統統都吃進肚;並且不要嗜食醬油,很多人外食,動輒叫「老闆,切碟辣椒加醬油,」是不好的習慣。

三、多喝水:

可間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的廢物如尿酸、結石排出體外。

專家建議一天至少2000cc。

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以準備1000cc的水瓶,進公司時先裝滿水,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再裝滿一瓶,下班之前喝完,補足一天需要的水分。

四、控制高血壓及糖尿病:腎臟是由數百萬個微血管球組成,而長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會造成血管硬化,進而使腎臟壞得快。衛生署調查發現,高血壓患者得到腎臟病的機會,是非高血壓患者的2倍、而糖尿病患者罹患腎病的可能,則為非高血糖者的1.5倍。

該怎麼預防、控制?

1.定期驗尿:除了驗血糖、量血壓,更應該記得每半年驗微白蛋白尿。若有異常,應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尤其驗出微白蛋白尿時,仍屬中度腎衰竭,是腎功能還可以挽回的治療關鍵期,錯過就救不回來了。

2.嚴格控制三高:糖尿病最新治療準則,高血糖控制指標,糖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以下;高血脂的壞膽固醇應控制在小於100mg/dl、而血壓標準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均衡飲食,少油、少糖、低熱量,減緩血管硬化。

4. 規律運動:陳珮蓉指出,運動能幫助維持體重,尤其容易降低三酸甘油酯,直接燃燒脂肪,避免三高惡化。美國食品協會最新建議,每週最好運動5天,每天至少 30~60分鐘,最好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每天至少一萬步。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甚且規定全院醫護人員每天走1萬5千步,以保健康。

5.規律服藥:依照醫生開立的藥物,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控制血壓、血糖。

五、遠離菸害:抽菸或吸入二手菸,會傷害動脈健康、助長血塊形成,長期下來破壞腎功能。

六、冬天保暖工作不能少:低溫使得血管收縮,血壓竄升,小便量減少,血液凝結力變強,容易讓腎臟出狀況。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外套。

女性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七、避免腎臟感染:感冒、反覆發作的扁桃腺炎,都容易使病菌入侵腎臟,應儘量避免或早治療。此外,少憋尿,避免細菌經由輸尿管侵襲腎臟。

八、小心水的成分:要確保水質安全,避免用鉛或鋁質、PVC容器裝水,也可根據個人或公司需求加裝淨水器。此外,建議早晨先放掉二桶隔夜水,略掉前一天晚上由水管溶解出來的鉛,拿來洗衣服或拖地,不要飲用。

給腎臟功能開始降低者的建議:

腎臟組織逐漸破壞,依腎功能分為五階段,不同階段有各別護腎秘訣:

第一、二階段:輕度腎病變

◆腎功能:仍有正常人的60%。

◆症狀:腎臟功能仍有60%以上,有夜尿、多尿等情形,不易從血液檢查,但可從尿液檢查得知是否有血尿、蛋白尿。

◆如何護腎:與腎功能正常者雷同,但要更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及蛋白質食物的攝取。

1.控制血糖:維持飯前低於110mg/dl,飯後低於140mg/dl,糖化血色素低於7%。

2.控制血壓:<130/80mmHg。

3.改善生活型態:

不亂吃藥、不暴飲暴食,避免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及鹽分、規律運動,維持體重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

4.定期追蹤:每3~6個月驗尿抽血。

第三、四階段:中重度腎病變

◆腎功能:有正常人的15~59%。

◆症狀: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易疲倦等症狀。

◆如何護腎:

1.飲食控制:鹽分攝取每天6~8克;蛋白質每天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8~0.6克蛋白質;避免攝取高磷食物(花生、核桃等堅果類及優格等酵母類)、補充鈣質,預防腎骨病變。

2.切忌藥物濫用,易導致腎功能急速惡化。

3.按醫師開立的藥物按時服用。

4.改善貧血:針對貧血的原因加以矯正,使腎臟血流供應充足。

5.定期追蹤:每1~3個月驗尿、驗血、評估腎功能。

第五階段:末期腎病變

◆腎功能:腎臟功能只剩正常人的15%。

◆症狀:已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有食慾不振、嘔吐、走路呼吸急促等。

◆如何護腎:此時瀕臨洗腎邊緣,稍微不慎,就進入尿毒症大門。

1.更嚴格控制飲食:

鹽分攝取每天少於6克;蛋白質不超過每公斤體重×0.6克;避免攝取高鉀食物(蔬果汁、肉湯、瓜類水果等),預防高血鉀。

2.改善貧血。

3.控制喝水量,避免水腫。每天可攝取總水量約為前一天總尿量+500cc的水。

4.定期追蹤:每兩週到醫院,由醫生安排必要的檢查。

腎病不可逆,但可以及早預防,多給腎臟一點關懷,阻斷走上尿毒症的不歸路。

審稿專家 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 陳永銘

source [康健雜誌96期]


WHO將統一361穴道名稱、位置

November 2, 2006

流傳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針灸將出現統一穴位圖,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主持的國際針灸會議,將於本月31日起在日本筑波舉行,解決有關部分針灸穴位位置的爭議,確定361個穴位的名稱和標準位置。

針灸流傳久遠,中、日、韓使用尤其普遍,但在各自發展過程中,361處穴道竟有四分之一出現不同位置。這些差異在各國應該都有其治療效果,但在國際會議上進行討論時卻會造成混淆。

世界衛生組織十分重視包括針灸在內的傳統醫學,1979年推薦可用針灸治療43種疾病,並多次召開針灸經絡穴名工作會議,通過包括經穴、經外奇穴、耳穴、頭皮針穴位在內的四個國際標準,對推動針灸的應用非常重要。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身上有365個穴位,但世界衛生組織在1989年提出的穴位卻只有361個。這361個穴位中,中、日、韓漢醫的記載中有92處不同, 世衛於2003年於是開始制定統一的標準,比對三國59份古文獻,由三國的專家針對這些差異做修正,目前有86處穴位已統一,最後只剩6處穴位尚待討論。

這6處尚有爭議的穴位包括手掌上的勞宮穴,中國和日本漢醫認為其位置在食指下方、靠近中指,南韓漢醫則認為是在中指下靠無名指的位置。

source [民生報] 2006.10.31


肝功能指數 預測死亡新指標

November 2, 2006

GOT、GPT等肝功能指數,除了反映肝臟健康情形,也是全身健康的指標;最新研究發現,肝功能指數若高於正常值,長期死亡率可能增加三成以上,為此,醫界正研擬更嚴格的標準,提醒民眾定期檢測、多加留意。

「第57屆美國肝病醫學會」大會,今年以「認識你的肝功能指數(Know Your ALT)」為主題,所謂ALT即國人熟悉的GPT,而GOT也稱AST,兩者都是肝臟的酵素,會在肝受傷或發炎時升高,所以被視為肝功能的指標,尤以ALT(GPT)最具代表性。

不過,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醫學院的研究發現,GPT、GOT可能不只反映出肝臟健康;研究人員蒐集近兩萬名社區居民在1995年所測得的GPT、GOT資料,並長期追蹤這些人的存活情形。

結果發現,在控制性別、年齡等因素後,GOT高於標準值31的人,死亡率增加33%,而GOT大於標準兩倍者,死亡風險更高出79%;至於GPT高於標準值男性45、女性30的人,死亡率也升高22%,若GPT大於正常值兩倍,死亡率將增加63%。

梅約醫學中心教授Kim指出,其實,肝功能指數上升的原因,除了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也與全身性的問題如代謝症候群、肥胖、酗酒、藥物濫用等有關,所以,相當足以反映整體的健康情形,作為預測死亡風險的指標,自有其準確性。

正因如此,美國肝病醫學會不僅建議民眾,應把肝功能指數、尤其GPT,視同膽固醇、血糖等指標,每年至少檢測一次,也有意大規模調查,重修GPT的標準 值。因為,過去訂定標準時,常把外表正常、實則已有肝損傷者(如脂肪肝、無症狀的肝炎、酗酒、用藥者)也視同健康人,使標準值有偏高之虞。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長陳培哲表示,有些學者已主張,真正健康的GPT值,至少要比目前少一半,以台灣為例,現有標準中,男性約40、女性約30,恐怕要下修為男性20、女性15~17才行。

不過,他強調,即使是檢驗出來的肝功能指數正常,也不代表肝臟健康,因為有些肝癌病人驗肝功能是正常的,但在超音波掃描下卻可發現腫瘤。尤其是台灣是B肝帶原率相當高的地區,有B肝帶原的民眾除了例行接受檢驗GOT、GPT外,還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才比較保險。

source [民生報] 200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