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Studio is video capture sweetness

August 31, 2006

CamStudioCamStudio is a nifty little tool for capturing video on your PC. It is hosted at SourceForge.net, is open source, and free for the downloading. This tool allows capturing the full screen, a region, or a fixed region (which is a region you set explicitly). CamStudio offers many features that are rare among the freeware video apps out there, including screen and video annotations, the ability to use a bunch of different compressions, record/not record audio, allows custom cursor options, and even ships with a AVI to flash converter for your video pleasure. There are several decent screen recorders out there, but none I have seen that offer superior quality for free, that even runs quite well on older hardware. CamStudio is lightweight, quick and dirty, yet has many robust features that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your video arsenal. If you want to see a good example of what you can do with CamStudio, I used it to make the videos on the Word 2007 Video Review post this morning.

 

source [download squad]


Web 2.0 List

August 31, 2006

web 2.0 logosWeb 2.0 logos, they are everywhere these days. As discussed in a post last month, we went over the differentiating features of so-called Web 2.0 logos, and how to create them, from their smooth glossy finish, to their subtle shadows. Now there is Web2Logo.com. A website dedicated to showcasing all that is the official look of the new web. Upon entering the website, you are hit with 50 of the most popular logos, and pages and pages of other logos. A cloud on the right hand side displays the many different categories the Web 2.0 companies’ fall into. Clicking a logo links you with Web2.0list’s outline of the site, what it does, category, URL, traffic rankings, and recent news stories about the company. An interesting little feature is the “Today’s Climber”. Somehow Web 2.0 companies are ranked and the top gainers have their logos placed in this special section. If you ever need a Web 2.0 reference guide, this is the place to bookmark.

source [CNet]


Foldable Cardboard Speakers

August 31, 2006

muji-cardboard-speakers_large.jpg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thought “I wish I could just fold up these speakers and take them with me?” OK, me neither. But for the travel vagabond, student, art student, MUJI has designed these fold-up speakers. Known in Japan as a company that makes simple, elegant product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eir name literally translates into “No Brand Goods.”

These MUJI Cardboard speakers retail for $42 for a pair, and are easily assembled . Besides, they would be a big conversation piece when you pull them out of your purse at a party.

Small in size, big in design.

source [Ubergizmo]


阿扁886!

August 29, 2006

阿扁886!
施明德倒扁總部 8月25日由一群網路自發集結的學生發聲,將透過設立的「反扁886」部落格集合各界聲音,讓阿扁總統知道民眾向他說「拜拜了」的心聲。


化解衝突危機 歷史站上檢察官肩頭

August 29, 2006

唐朝詩人許渾在《咸陽城東樓》中寫道:「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雖是寫景,卻生動描寫了一種不安的憂念,而這種不安憂念,也正反映了台灣許多人們的心情。

倒扁靜坐箭在弦上,社會對立也不斷升高,讓關心台灣的有識者陷入兩難,一方 面不容許自己漠視貪腐政權持續為禍,一方面又憂心群眾情緒過激,會有流血暴力、長期動盪的可能。畢竟,倒扁靜坐雖仍是體制內的民主手段,但終究有風險存 在,參與者都希望不生事,但生事究非絕不可能。這樣的危機能否消弭,說來沈重,恐怕正懸諸承辦國務機要費一案的陳瑞仁檢察官之手。

若問我是誰逼得人民走上街頭要求總統下台?我的答案不是陳總統,而是檢察官,倘若檢察官無法以決心和專業取信於民,使得司法在政治爭議平弭的過程中「失能」,人民除了走上街頭還能如何?

從近來諸多政府弊案中,承辦檢察官在偵辦過程中消極遲步、劃地自限的作為,委實令人難以苟同。以偵辦台開案的許永欽檢察官為例,輿論即強烈批判其調查邏輯,特別是在民生寓所的搜索問題上,異於通常經驗法則地迴避搜索,如何讓人不懷疑其以身分作區別考量?

對此質疑,許檢察官以此乃北檢的「集體決定」推卸。這個理由更令人氣結,許 君乃承辦檢察官,要搜不搜,若真有堅持,誰能動搖?並且在「集體意見」中,許君意見是搜是不搜呢?若本身即主張不搜,既為同流,就不必卸責於集體,若主張 搜,身為承辦檢察官卻不能捍守立場,擔當勇抗,更無由卸責於集體。正是類此侵傷檢察正義作為,使人民難以信任檢察機關,以致失卻冷卻沸騰民怒,讓政治爭議 有返進司法解決的機會。

但也正因如此,陳瑞仁檢察官的責任也更形重要。倘若在國務機要費一案中,陳檢察官能夠秉公明事,即時地完成公平詳實的調查,給國人一個清楚完整、合邏輯、可理解的調查交代,不但可以重振檢察機關在人民心中的信任,一場可能延燒的對立衝突,也有機會化解。

因此,懇盼陳檢察官能多擔勞苦,以全不設限、充分任事的態度,儘速還原國務 機要費案真貌,若總統無辜,則速還其清白,但若總統確涉不法,即便依總統的刑事豁免權,不能在總統任期內據為訴究,也應將儘速地調查結果公昭於世,讓政治 爭議能以客觀公正的調查結果為基礎,獲得平弭機會。

此外,國務機要費爭議已爆發近二個月,檢方卻遲未傳喚總統,筆者呼籲陳檢察 官格外注意調查的時效性,一來,國務機要費的案情相對單純,單據報銷有無不法,稍加比對即可釐清脈絡,無由拖延;二來,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尤其在社會激 情對立不斷升高的此時,檢察正義的儘速展現,已是唯一冷卻憤怒的管道,千萬不要等到群眾的憤怒越界,社會形成不可回覆的重大暴力衝突,屆時縱有可昭公信的 調查結果公布,為時亦晚。

歷史已站在陳檢察官的肩頭,全民都在屏息等待,陳檢察官在這台灣民主與司法的十字路口上,能否勇敢地作出足向歷史負責的關鍵抉擇。

source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 2006.08.29


改變世界的15個網站

August 29, 2006


冥王星除名 太陽系剩八大行星

August 29, 2006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25日報導,當地時間24日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太陽系行星數量將由九顆減為八顆。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萊德﹒湯姆勃發現冥王星將被降級為「矮行星」。

一問:誰做出的這一決定?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它是在捷克首都布拉克召開的會議上做出這一決定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是命名天文學術語的正式機構,負責命名恆星、小行星和其它天體。

二問:為何要將冥王星降級?

多年來,相當一部分天文學家就對冥王星被劃分為行星感到不滿。他們覺得,冥王星體積小,更傾向於橢圓形,軌道傾斜,與傳統的八大行星有所不同。長期以來,這些科學家就發起了給冥王星降級的活動,併成功在布拉格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把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決議。

三問:爭論為何現在最激烈?

不斷提高的望遠鏡技術使得天文學家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更多天體。此次研究表明,為數眾多軌道與太陽相隔遙遠的天體都酷似於冥王星。哈勃天文望遠鏡最近發現的一顆編號為「2003 UB313」的天體,其直徑就超過冥王星。

四問:冥王星為何成為「問題行星」?

如果冥王星繼續留在行星行列中,那麼「2003 UB313」就有加入行星的合理理由。隨著科學家在外太陽系發現越來越的天體,天文學將面臨用「行星」描述數十顆天體的尷尬境地,而不是傳統的九大行星。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部分原因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從來就未真正對行星構成下過嚴格定義。科學技術的發展迫使其不得不早日明確行星定義。

五問:一週內為何出現兩種結果?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出的第一種定義方案,繼續保留冥王星行星地位,同時將行星俱樂部從原來的九顆增至十二顆,「2003 UB313」、小行星穀神星和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卡戎」均升級為行星。但這一方案遭到眾多與會天文學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將為今後幾年行星數量的迅速 增加敞開大門。

六問:最終達成何種決議?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認為,只有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才能稱為行星:必須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從而使其呈圓球狀﹔必須是其所在區域具有統 治性的天體,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按照這一標準,冥王星顯然被排除在外,因為它的橢圓形軌道同更大的天體海王星軌道交叉。

七問:如今共有多少顆行星?

在24日表決前,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如今,行星的數量為八顆,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八問:冥王星的前途如何?

冥王星將被劃為新的「矮行星」一類,另外還有「2003 UB313」(曾被稱為第十大行星)、小行星穀神星和「卡戎」。預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在未來數月乃至數年公布更多的矮行星。目前,十二顆天體被列入國際 天文學聯合會「矮行星候選名單」,隨著更多新天體被發現以及現有候選天體的物理學更為科學家所知,這一名單會不斷變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將制訂解決模糊 案例的規定。太陽系中的多數天體仍將處於其傳統類別:小行星、彗星等等。

九問:相關爭論就此塵埃落定?

根本不可能。美宇航局耗資7億美元的「新地平線」飛船冥王星探測任務的負責人艾倫﹒斯特恩就痛斥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冥王星降級的決定。斯特恩在接受英國 廣播公司釆訪時表示,這一決定「讓人不知所措」,新的行星定義標準並不科學。他說,具有類似想法的天文學家將致力於恢復冥王星地位的努力。

source [北京新浪網]


SocialPicks enables collaborative investment research

August 23, 2006

There’s no shortage of stock market oriented communities coming online, it’s almost hard to tell them apart, but today’s entran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SocialPicks is focused on reputation building and small group collaboration. They have just begun to offer limited beta accounts.Users enter their stock trading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then befriend and rate other users. Reputations are built according to a user’s percentage of winning picks, quality of insights as judged by the community and number of trades made. With commenting, feeds and a list of popular stocks that looks like a tag cloud (just charming really) this site has got most of the requisite features of a standard social network. SocialPicks believes that an emphasis on individual reputation instead of aggregate information will prevent much of the gaming that critics of social stock sites often critique.

Cofounded by Weiting Liu, SocialPicks has been responded to with enthusiasm by alpha testers – but there are many competitors and m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whole class of sites.

I asked the company why successful traders would want to participate, instead of keeping their successful knowledge private. They told me that in addition to small group collaboration, SocialPicks will be a good place for would-be financial advisers to prove themselves in a public and transparent way. They told me that all too many market discussions go on in online forums, where there is no way to discern the veracity of advice.

The company is also of the belief that many people want an easy way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with a small group of their friends in a structured way. They are aiming for a del.icio.us model more than a digg model, they say. That’s the main part of their approach that prevents pump and dump activity, they plan to institute activity monitoring that will notify users of suspicious behavior as well.

See also Feeling Bullish (possibly the most similar to SocialPicks), Bullpoo, Gradr, Stocktickr and Digstock. Some one will come up with the winning formula in this space and SocialPicks does seem to have a well thought out strategy.

source [techcrunch]


小孩玩變臉 大人翻臉

August 23, 2006

幾年前,劉德華曾經特地到四川拜師學變臉,天王慎重而且一副「不可說」的神祕模樣,讓人記憶深刻。今年暑假,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的國民小學暑期川劇變臉學習營,經過5天研習,選出100多位小朋友在大同國小舉辦成果發表與變臉大賽。小朋友身披斗篷,表演得有模有樣,雖偶因「臉皮」沒喬好,ㄎㄟˊ 在臉上,還是博得滿堂彩。問小朋友怎麼那麼厲害,他們也是一副高深莫測的回答:「祕密不能說。」

技術高超 神祕不可說

變臉,為什麼那麼神祕?而且,這次100多位小朋友在短時間內展現變臉學習成果,算是全世界首創,未料卻引起部分魔術業者的抗議。變臉,為什麼又會與魔術有關係?

變臉,最大的神祕性在於它的「瞬息萬變」。據說最快270分之1秒可變一張臉,而且完全找不出破綻。它有「不得私自傳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規定,因此更蒙上神祕面紗。另外,變臉對魔術業者來說更有著超凡吸引力,因為它毫無瑕疵的障眼法,在魔術業者眼中是屬最高等級的技巧。許多魔術業者甚至拜師學習變臉,一來想要挑戰絕技,另外則是可以藉著傳統文化加入個人演出中,增加商演魅力及賺錢機會。然而,這項絕技的祕密竟輕易地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複製而且是教給小朋友」,魔術業者比傳統變臉藝術圈的人還要反應激烈,不能認同,這倒是戲劇界始料未及的狀況。

演員私授 大量商業化

變臉竅門究竟有多麼的難破解?曾在10幾年前請四川成都芙蓉花川劇團來台表演變臉,帶動台灣觀眾對變臉藝術認識的傳大藝術公司總經理周敦仁回憶,當年變臉大師王道正曾隨四川省川劇院在日本表演變臉藝術,日本記者一直跟蹤錄影,研究變臉的祕密,但最終只測出他的變臉速度在1秒之內,至於「到底為什麼能在瞬間變臉?」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幾十年過去了,原來只有少數人才能學習的神祕技巧,近幾年來在商業化的浪潮下,變臉技法開始被大陸少數演員私下傳授出去。也因此,不管在大陸或者國外,某些節慶娛樂場所,都可見愈來愈多的人表演變臉。

台灣驚豔 魔術界著迷

台灣也可看到變臉。例如,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今年在衛武營演出白蛇傳,當時她成功變兩張臉,引起戲迷驚奇。另外,黑松公司總經理張道榕曾在記者會上表演變臉,雖然出鎚,「笑果」卻很好。以上這些例子,都只算變臉的偶爾演出而已。變臉,真正被學習、拿來做經常性商業演出的,就是魔術業者。

變臉的神祕面紗,被愈來愈多的人揭開,變臉的確是愈來愈商業化。這樣子的做法引起相當兩極的爭議,有人贊成變臉大眾化推廣以增加接受度,另一派的意見則認為變臉傳統強調的就是那份獨特的神祕藝術性,怎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訣竅教導出去呢!

有助創新 推廣派卯勁

曾是成都川劇院的演員,現任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教師的陶秀華表示:「藝術要傳承下去,但一定要找到合理的理由。」她說:「變臉的方式有很多種,唯有科班出身加上長時間磨練精研,才能具備變臉藝術的魅力及感染力。」

贊成推廣變臉藝術的兒童變臉研習營業者張炎森表示,變臉背後有科學原理,包括「視覺暫留」、「力的傳導」及「彈性收縮」。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視覺暫留的原理,比如卡通,就是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所形成的。贊成推廣變臉的魔術業者雷克斯表示,在大陸花個幾百塊人民幣就可找到學到相關技巧。他強調,「若無法完整保守變臉的祕密,就乾脆應該好好推廣,才能推陳出新,延續藝術生命力。讓想學的人有機會學,才有創新的機會。」

搶短兒戲 科班派不愛

但是,曾經去四川拜師苦學一年變臉藝術的魔術師神奇傑克,有不同的看法,「小朋友對戲曲藝術都還一知半解,就將如此高等級的機密教給他們,讓他們當玩具當遊戲玩,對嗎?我不是說不能教,不能賣,而是希望有條件有計畫地去培訓去傳承。」

資深魔術師羅賓表示:「在電視上看到小朋友穿幫的鏡頭,覺得很可惜。變臉藝術的推廣值得鼓勵,但在做法上可以更周延些。推廣的做法有很多種,例如開對變臉藝術有興趣的大人研習營,一期8次、10次加強訓練,而不是僅僅是5天或一星期,一定要長期訓練。」羅賓認為:「表演藝術是不可以搶短線的。」

source [中時電子報] 2006.08.23


你一定要懂的手術大事

August 23, 2006

對抗疾病的過程中,外科手術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然而很多人聽到要開刀以及可能帶來的痛苦,常常是反問醫師;「能不能不要開刀?」

的確,有時確實存在甲醫師說要開刀,而乙醫師卻認為可以不必開刀的狀況。例如冠狀動脈阻塞的心臟病病人,就可能聽到可以用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以及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治療的不同答案。

其實無論醫生建議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在醫學上都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來支持醫生們做出這些決定。因此,當你聽到醫生建議你開刀時,你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開刀?除了開刀之外,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嗎?」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位老人家常有膝蓋疼痛的毛病,醫師的治療方法,可能包括了吃藥、進行復健或者進行換人工膝蓋關節手術這些方案,在這種情況,是不是要接受手術,當然必須是在了解所有治療方式的利與弊之後,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

例如,如果老人家活力很好,成天想到處走,卻為膝痛所苦,可能換人工關節對他來說是個最好的決定,但是如果老人家平常活動量就很少,甚至常常臥床,又或者身體狀況不佳,手術治療對這位老人家來說,很可能就不是最恰當的治療方法。

認識你的手術

以心臟病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為例,雖然手術所要達成的目標說來簡單,就是用自己身上的另一條血管,來取代心臟上已經阻塞的冠狀動脈。但是對病人來說,這樣 的理解是絕對不夠的,因為光是「拿自己身上的另一條血管」,就有不同的學問。拿身上什麼部位的血管?是拿大腿的內側從鼠蹊部一直到膝蓋的大隱靜脈?還是拿 胸腔正中央的骨頭後面的內乳動脈?還是有其他的選擇?拿動脈和靜脈有差別嗎?

一般來說,以動脈做為取代用的血管時,因為都是動脈,長期來看,繼續維持暢通的機率要比用靜脈做取代血管的機率來得高。但是取用動脈的技術難度比較高,手術的時間也會拉長,而且動脈本身發生攣縮,也會造成血流不通。

手術本身也有不同的技巧。比如取用大腿內側的大隱靜脈時,是用傳統的手術刀劃上一道長達30公分以上的大傷口,還是用只有兩個2公分以內小傷口的內視鏡方法來做?後者雖然好,卻得花不少錢?這又是一個病家必須了解之後才能決定的問題。

坦白說,在國內目前的醫療與健保環境之下,要求心臟外科醫師為每一位他將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全都詳細解釋這種種的問題,的確有些強人所難。 而且也有很多病人,對於這些事,其實也很害怕,寧可不聽。他們的想法是,既然已經信賴醫師,到了醫院來準備接受手術,就全部聽從醫生的建議就好了。

給予醫生這樣的信賴當然很好,只是萬一手術的成果不那麼理想時(發生的機會是一定有的),病家當然會覺得大出意料之外。而意外,正是衍生爭議的最大原因。

開刀之前,常常還有些相關的護理工作,例如為了讓下腹部或大腿內側取靜脈的手術部位,能在手術時被消毒得更徹底,護理人員常需將病人的陰毛 剃除(雖然有研究認為這樣不見得能減少傷口感染)。又例如進行腹部手術之前,常會給病人吃瀉劑,以使大腸裡的糞便能在手術前排空,方便醫師手術中的處理。

另一個病人常會煩惱的問題是,原本可能就在吃藥控制身體的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卻因為手術住院,使得原本還算控制得宜的老毛病,因為 藥物的控制不佳而再起波瀾,甚至可能因為控制不佳,而讓手術也增加了風險與併發症的可能。因此,住院之初就必須徹底讓負責照護你的醫師了解你原來的毛病, 以及你正在服用的藥物。

一般來說,手術前所服用的慢性病藥物,開刀前通常不需停藥。但開刀後,由於用藥增多,各種藥物間可能產生許多交互作用,因此讓照顧你的醫師們,了解你原來一直在服用的藥物,是件很重要的事。

認識你的麻醉

接下來是手術前應該會有麻醉醫師來了解你身體的狀況,向你說明在手術時會進行的麻醉醫療作業,包括麻醉方式,以及可能的併發症與危險。

不同的麻醉方式,都有它應該使用的時機。.

半身麻醉 使用於只須處理手術部位在身體肚臍以下的手術,例如泌尿科手術、剖腹產手術、下肢手術等等。

它的進行方式是在皮膚消毒後,用很細又很長的針,將特定的幾種局部麻醉藥物,刺入病人背後的脊椎裡。效果是把那裡負責下肢痛覺與運動的神經 一起麻痺,而達到病人下半身暫時無法動彈,下肢也沒有感覺的半身麻醉狀態,通常能維持麻醉狀態約三個小時,因此半身麻醉的效果,通常也大約只有三個小時。

半身麻醉的方式,又可以分成腰椎麻醉(所謂的spinal anesthesia)或是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

腰椎麻醉:把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入脊椎中保護脊髓的硬脊膜內。麻醉藥物因為能直接接觸神經,因此所需要的劑量較低。但由於腰椎麻醉只能注射一次藥物,所以麻醉效果就只有約三小時。

硬脊膜外麻醉:另一種方式是,把這些藥物注射入硬脊膜之外,劑量較高。但因為硬脊膜外麻醉可以把一條細細的導管在手術中與手術後一直放在硬脊膜外的位置,因此它的麻醉效果,就能透過不斷從導管裡加入麻醉藥物而繼續維持。因此,在手術結束後,同樣也可以提供止痛效果。

風險 造成麻醉效果的局部麻醉藥物,也會造成血壓下降。雖然絕大多數病人血壓下降的狀況,都還在安全範圍內,但如果病人有脫水狀況,或是其他疾病的影響,就有可能在半身麻醉注射麻醉藥物之後,發生血壓突降,嚴重時甚至可能產生休克的突發危險。

另一種狀況則是藥物所造成的作用太廣,超出原先的預期,結果使得不只是下半身被麻醉,有時連上半身部位也會被麻醉,而影響呼吸功能。

全身麻醉 通常會使用在半身麻醉較不適合的手術,例如腦部手術、心臟手術、頭頸部手術等等。目前使用的藥物大都是經由靜脈注射,使病人失去意識並減少痛覺。

全身麻醉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包括三大類:

1.讓病人在短時間內失去意識的全身麻醉藥物,包括由靜脈點滴中注射,及從氧氣罩中讓病人吸入麻醉氣體兩大類。

2.減少疼痛的嗎啡類藥物。

3.讓麻醉醫師能更輕鬆插入維持呼吸道暢通的氣管內管用的肌肉鬆弛劑。

風險 這些藥物基本上都很安全,臨床上也不常見到副作用發生。但把手術中維持呼吸的管子插入氣管內的過程,對病人來說是很痛苦的,而且會引起劇烈嗆咳,因此絕大多數的手術麻醉狀況中,麻醉醫師都是先讓病人進入全身麻醉狀態之後,再把這個呼吸管放入氣管中。

通常這個過程都很順利,如果病人已經因為進入麻醉狀態而呼吸不順暢,但是麻醉醫師卻不能將呼吸管順利放入的話,就可能發生非常危險的缺氧狀況。

而在這種狀況發生時,麻醉醫師通常只有幾分鐘能夠應變。雖然這個狀況很少發生,但因為這種狀況,常常不是事先所能預期,因此也使得全身麻醉的確存在著某種危險。

另一個可能性更低的危險是因為特異的體質(目前了解很可能是某些基因的異常),有時病人會對前述的全身麻醉藥物或肌肉鬆弛劑過敏,而發生體溫急遽上升的 「惡性高熱」狀況,體溫在幾小時內上升到超過攝氏41度。這是會致命的,必須立刻讓體溫下降,並儘快給予解藥才能治療及降低死亡率。

雖然有這些通常的原則,但是到底要用那種麻醉方式進行手術,在實際醫療作業時,常常必須由麻醉醫師視病人當時的狀況加以判斷後,再做出最好選擇。

保持手術全程無菌

為了讓手術中的無菌狀況能保持得最好,在開始前,每位會接觸到病人的手術團隊成員,都必須先將手掌及手臂全部用刷子加上消毒液刷乾淨。然後再以無菌(不接觸到任何可能有細菌的物體)方式,穿上已經消毒過的無菌手術衣。

那空氣呢?空氣中不是也有細菌或病毒嗎?這就要靠手術室裡空調設備的幫忙。手術室裡的空調,基本上都是正壓,也就是房間裡的氣壓要比外面大,確保乾淨的空氣,從上方吹往下方,再送到房間外。同時空氣的出口,也是特殊的過濾設施,能確保空氣中的微粒數目非常的低。

手術的主角,當然是手術團隊。由於每個醫院的人力狀況不同,一檯手術的手術團隊到底要多少人,可能每家醫院不見得相同。但是主刀醫師以及助手醫師,應該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除了醫生之外,手術團隊應該還包括了負責精準又適時地傳遞器械的刷手護士(scrubbing nurse)、以及不在手術檯上而是在手術房中負責記錄、共同清點手術器械、紗布與提供後勤支援的巡迴護士(circulation nurse)。

紗布不能留在病人肚子裡

某些手術,尤其是腹部的一般外科手術,由於常用紗布止血,而腹部或胸部的體腔又深,為了避免把這些紗布,遺留在病人的身體內,就必須在把這些無菌紗布放在手術區域之前,就先把數目進行精確的清點。

目前大多數採用的清點過程,是由巡迴護士把無菌紗布交由刷手護士以無菌方式取出之後,再由刷手與巡迴護士兩人共同清點。而在手術將結束,開刀醫師要關閉與 縫合體腔之前,兩個人再把所有紗布數目清算一次,如果拿給手術檯上用的和最後在手術檯上所算到的數目相符,表示所有曾用過的紗布,都已經不在病人體內,手 術醫師就可以安心地將體腔閉合,完成手術。

雖然聽起來過程簡單,但如果手術時間長,護士之間的換班次數增加,或是病人出血量較多,使用的紗布數目一多,就可能發生紗布數目清點來清點 去都發現少了的狀況。此時的補救方式,是倚賴外科手術紗布上的一道特意縫上的金屬線,在X光下會顯示出一道白線,手術團隊在病人的體腔還沒完全閉合之前, 以照X光的方式,找出可能位於病人體腔內的紗布位置,再由開刀醫師取出紗布。

雖然刷手與巡迴護士和接受開刀的病人幾乎沒有直接接觸,可能彼此擦身而過也不認得,但是在手術團隊中,她(他)們也擔負著不可或缺的重責大任。

如果護士們經驗不足,也不知該如何與主刀醫師配合,主刀醫師需要的或是器械或是縫針與縫線老是給錯,或總是慢半拍,那在手術壓力之下的主刀醫師的情緒和手術成果可能會有所影響。

不滿意手術怎麼辦?

所有將接受手術的病人與家屬最害怕的,當屬手術後發生原本沒預料到的併發症,甚至重傷害或死亡。

這些狀況無論如何絕對不是醫師所樂見,更不是他原先預期的,幾乎可以說都是意外的結果。雖然醫生透過過去的醫學文獻,大多知道某些狀況的確可能發生,但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卻一點兒心理準備也沒有。

這時候就容易和醫師發生爭執,甚至產生「早知如此,何必開刀」的後悔。

在併發症發生後追悔當初不該同意手術,其實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如本文之初所述,如果選擇手術是經過深思熟慮與詳細討論,這項醫療決策本身就沒有錯,雖然併發症誰也不樂見,但試想,如果當初真的不開刀,任由病況惡化,豈不也令家屬抱憾終身。

如果病家們真的對於手術後的狀況不滿意,悲憤之餘,也不妨先聽聽開刀醫生與手術團隊怎麼說,了解整個手術進行的過程。如果還是不滿意也不能接受,再透過解決爭議的各種機制去處理,應該是比較好的做法。

通常各醫院裡總是有某些單位(例如醫院裡的社工室、企劃部等等)在處理這些來自病家的抱怨與不滿。而在社會愈形重視消費者滿意的今天,醫療院所對於病家的投訴,也一定會重視與病家的溝通。雖然溝通的結果,不一定雙方都會滿意,但是至少總是有接觸的管道。

而除了與醫院直接的溝通之外,地方政府的衛生局也是民眾可以申訴的管道。在衛生局或地方上的調解委員會,也時常會接到醫療爭議要求調解的案例。

如果這些機構的處理狀況病家仍然不滿意的話,循司法途徑處理,雖然不是醫病任何一方所樂見,但也是解決雙方爭議的最終管道。

在健保與醫療制度未來可能更趨複雜的情況下,手術前多些了解與準備,充分與醫師溝通,儘可能參與醫療決策與治療的方向,比起事後結果不如理想的追悔與憤怒,應該更是值得花時間去努力的。

source [康健雜誌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