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Tech Jargon Still Confuses People

October 5, 2006

This one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after study after study after study after study have all talked about how tech jargon confuses and worries people. Guess what the latest study says? People are still confused by tech jargon, even as they’re using the technology that the jargon describes. Of course, this could be spun as a positive thing. The fact that the technology is being used, despite not knowing the jargon, suggests that companies are finally selling on the benefits, rather than the jargon. But, of course, the flip side would suggest that the jargon has just confused people into buying.

source [techdirt]


BPM力推第三代 跨企業聯繫更順暢

February 14, 2006

商業流程管理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近期愈見重視,在業者的推波助瀾之下,也逐漸成為企業間投資的新興議題。

在談 BPM 能對企業e化之前,勢必要對BPM的定義做一釐清,方能了解其能對企業帶來的幫助。

最早隨著企業成立,工作流程(Workflow)就隨之而來,只是最原始的方式可能是藉由紙筆與人力進行工作的管理與傳遞。而或可稱為第二代的BPM,則 是在e化初步成形,帶動包括ERP、CRM、SCM等應用,讓產業的聯繫效率大為提升。不過,約在90年代的第二代BPM,卻僅能在自有企業或系統中進行 連結,無法與外在世界對話,企業反而成為封閉的孤島。

而近期業界力推的第三代BPM,則是針對上述缺陷而進行的改變。透過流程的標準化(Standard)以及網路服務(Web Service),不同企業與系統間的聯繫更加順暢,也成為吸引各種企業審慎思考的投資目標。

BPEL讓BPM更火紅
事實上,讓BPM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除了將軟體服務化的服務導向架構(SOA)的崛起之外,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BPEL4WS)更是讓BPM紅透半邊天的一大功臣。在BPEL制定商業程序與商業互動之通訊協定之後,企業在XML的程式語言獲得統 一定義,而過去惱人的互通議題得到解決,BPM在不同企業間的連結也才更加受到重視。

針對新興BPM的當紅,諸多業者也提出因應產品,以為企業帶來更多協助。不過,各家業者的重視議題亦有不同,為企業帶來的幫助自然也有差異。

業者重視議題不同
甲骨文 ( Oracle )的策略藍圖裡,BPM不過是最基礎的設施,甲骨文希望企業能進一步到商業行為監控(Business Activity Monitoring;BAM),以及最終段的商業流程最佳化(Business Process Opitimiztion;BPO)。

甲骨文台灣分公司業務部資深資訊經理余銘信指出,「在甲骨文的看法裡,BPM的M除了Management之外,Monitoring的意味也極為濃 厚。」余銘信解釋說,在BPEL訂定商業連結之後,企業間的異質聯繫門檻已經打通,然而企業接著面臨的問題則是,「誰來監控?」如前文所述,企業的生態系 隨著BPM而更見豐富,但若缺乏相關監控管理機制,企業間的應用程式與資料傳遞反而混亂煩雜,「因此甲骨文透過BPEL與BAM的整合,提供完整的協 助。」余銘信透露。

優利系統 ( Unisys )全球金融事業群資訊服務產品行銷協理江鳴雷,則以彰化銀行為例,解釋BPM與其加值服務可為企業帶來的幫助。

傳統銀行之分行人力分散,一位行員同時要負責包括財務規劃、借貸審核等業務,極易造成專業不足、效率欠佳;而透過BPM的協助,作業處理與審核向後集中至作業中心,行員可以專注在業務拓展,而非文件簽核。

而優利系統特有的影像與內容管理,與BPM結合之後,彰銀就一舉解決紙本作業流程的耗時費力議題。
而思愛普(SAP)也提供類似的工具,其名為Enterprise Services Architecture( ESA )的產品,就能供給企業進行流程定義與開發,而思愛普的BPM平台將立基於重量級中介產品NetWeaver上。

除了外商之外,本地業者也對BPM著力尤多。

稍早時 鼎新電腦 ( DSC )宣布其Workflow產品升級,成為可於異質環境互通的BPM。此外,再加上鼎新電腦於ERP上的豐沛實力,以及近期力推的B2B社群商業平台,鼎新電腦對BPM的野心不言可喻。

超義科技 (AboveE)董事長李耀台則指出,BPM應注重滿足企業目標的End to End流程管理,「除了滿足跨組織與跨區域的需求之外,企業更不應忽略BPM專屬的導入方法論,以免淪為為了BPM而BPM。」

華苓科技 (Flowering)總經理梁賓先則說,企業在導入BPM時,必須將「整體行為」銘記在心,包括簽核、組織與員工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勢必整體進行,否則極易功虧一簣。

另外,包括英特內(Interinfo)等也提供Java平台打造的相關產品。

source post [cpro]


新聞中的科學 – GPS衛星怎定位?

January 20, 2006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計畫第一枚衛星Giove A在去年12月28日,從哈薩克搭乘俄羅斯火箭「聯合號」發射升空,這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和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GLONASS)」後,世界第三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這些衛星距離地面至少2萬公里,約南極到北極的大圓距離,為什麼能幫地球上的車輛、船舶、行動電話、甚至是公車定位、導航?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李羅權指出,簡單來說,衛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衛星A和地表距離固定的點會有無限多個;若有兩枚衛星A、B,則地表上與A、B距離固定的點只有2個;但加入第三枚衛星C,則地面與A、B、C距離相同的點,就只有1個。

所以地表任何一個接收者只要同時接收3顆衛星訊號,監測系統就可透過這3顆衛星位置,以及衛星和這人的距離,算出接收者位置。這就是為什麼裝有GPS的車子,可以知道開到哪裡了;反過來說,警察可以透過裝有GPS的監測系統,找出用手機發話的歹徒藏在何處。

數學上用3點可定位,實際運用上,3顆衛星還不夠。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表示,3顆衛星上的時鐘一定是準的,但接收器的時鐘可能有點不準,因此須再接收第四顆衛星的資料,校正後才能準確定位。

也就是說,全球定位衛星系統若要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能發揮功用,就必須讓地球上每一點(屋內、特殊地形除外),一抬頭,就能同時看見4顆 以上衛星(事實上衛星太遠、太小,是看不見的);謝清志說,24顆是數學計算後的結果,美國當初曾想減到18顆,後來發現少於24顆定位效果就會大打折。

GPS衛星離地面高度2萬公里,繞地球1圈約需12小時,謝清志指出,衛星繞地球是受萬有引力作用,離地表愈遠,繞1圈所需時間愈長;所以同步衛星(繞地球1圈要24小時,永遠固定在某一點上空),高度在3萬5千多公里。

台灣已經發射的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軌道高度600公里,規劃使用壽命4年,福衛二號軌道高度891公里,規劃使用壽命5年,而全球定位衛星的使用壽命約8 到10年;謝清志說,全球定位衛星高度高,大氣比較稀薄,摩擦力較弱,而且會損耗衛星壽命的帶電離子也比較少,所以壽命也較長。

source post [2006/01/2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