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古代中國科學不發達

August 8, 2006

1919年,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便出現了兩個新名詞──「德先生」與「賽先生」,德先生就是英文的民主(democracy),賽 先生就是英文的科學(science)。賽先生逐漸在中國人的腦海裡廣泛傳開,從此以後,賽先生的名號非常響亮,中國人會認為科學至上,科學萬能,只要有 人敢懷疑科學,就會被指責為愚蠢無知,似乎科學成為可以解釋人類一切困難的萬能神物。科學這個口號自五四運動後便一直響亮下去,但卻也只是一個響亮的口 號,真正讓科學在中國發芽開花結果,實際上是在半個世紀後大約1960年以後的台灣地區,而中國大陸地區則要到1980年以後,科學才真正表現出其成就。 所以我們會覺得,似乎在1919年以前,中國是沒有科學的,然而中國在1919年之前真的沒有科學嗎?似乎又讓人覺得不然。本文要指出1919年以前中國 已經有科學,只是科學並不發達,至於本文以下所謂古代中國,就是1919年以前的中國。

早在殷商時期,中國人對天文的觀察已經很有成績,對日月星辰似乎都有紀錄,我們不能瞭解殷商時代的人在沒有望遠鏡的情形下是怎麼觀察天象,不過那時候的中 國人已經將天上的重要星辰給命名,所以早在殷商時代天文學已經很發達。此外在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也很發達,我們看到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許多殷商時期的青銅器, 青銅是一種合金,這表示在殷商時代已經不是只使用銅這一個單一金屬,而是懂得利用物理原理製造合金,這表示中國物理學上的一個重要進步。又殷商時代的農業 也有相當進步,他們不但懂得植物栽培,且知道什麼季節種植什麼植物,這些都表示商朝時在科學方面已有相當進步。

殷商時期的科學成績到了周朝以後似乎進步就很少,我們發現周以後到清代,中國的科學進步似乎是個半停滯的狀態,我們找不太出此時期中國科學出現大幅進步。 所以我們可說大約自三千多年前左右的殷商時期以降,中國的科學似乎沒有太多大幅度的進展,而是呈現略帶停滯或少量成長而已。雖然自西方漢學家李約瑟起至近 幾十年中西漢學研究,都發現宋代科學曾經有若干程度進展,當時中國這些科學技術也優於其他文明,但可惜嚴格來說,這些科學進展都未能成為中國文明發展的主 流。所以等到清朝末年西方勢力進到中國,他們的船堅砲利跟中國的一比較,顯然中國在科學發展方面就落伍一大截。所以我們可說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是有科學 的,只不過三千多年來中國科學沒有發展到進步快速,也就是不夠發達。何以中國在這麼長的時間科學都沒有長足進展而不夠發達呢?我們分析有下列幾點原因:

人本思想的濃厚

中國從周朝以後,儒家逐漸成為思想主流,也是思想的正統。中國的優秀分子幾乎沒有不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且從漢至清朝,歷代政府都用儒家的經典作為選拔人才 的主要標準,所以中國優秀分子──士人的心目中,儒家思想是他們不可動搖的思想。儒家思想內容很龐雜,但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人本」,也就是說儒家認為一 切是以人為本,所以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人」而做的。

儒家這種人本思想無可厚非,因為儒家思想即是希望人能活的像一個人。但是由於儒家太過重視人本思想,就會造成忽略對「物」的研究。雖然儒家認為一個人的努 力應該是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儒家認為一個人該努力的過程,他的起點是在格物致知。格物,似乎是指對物的研究,也就 是說儒家思想原則上並未反對研究「物」,但實際上儒家思想的重點卻是放在後面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思想的第一步──格物,很容易被忽 視,於是儒家的格物遂演變成最基本的打掃清潔之類,實際上這個格物格的是非常淺的。於是在這情形之下,儒家沒有鼓勵人去從事對物的研究。

其次,儒家也不贊成人們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放在對物的研究上,因為儒家認為人要過一個儉樸的生活,不能奢侈浪費,因為奢侈生活會讓人失去高尚品德,追求物慾 也是會讓人失去志向情操,所以儒家是主張安貧樂道。在孔子諸弟子中,孔子最喜歡也最稱讚顏回,但是顏回是個非常窮困的學生,所以導致日後的儒家也不以貧窮 為恥,同時儒家也常認為一個人若拚命研究「物」的話,會引誘人到物慾的方向,這稱為「玩物喪志」,故儒家是不鼓勵研究物,而研究物就是科學。所以在儒家人 本思想極濃厚情形下,並不鼓勵人們從事科學研究,因為他們認為那是物,而人才是本。在儒家主導了中國兩千年的思想型態下,整個社會與歷代政府都沒有重視科 學研究,遂讓科學研究遲緩下來成為非主流文化。

政府沒有提倡科學

政府沒有提倡科學,於是中國歷代科學家都沒有受到社會重視。中國從漢朝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後,歷代政府都沒有很重視科學研究,雖然歷代政府中都設有與科學相 關的官員,譬如說有觀察天文的,有從事醫學研究的官員,但這些官員都被稱為「伎術官」,伎術官的品級實際上是中下級的官員,品位不高,不受到人們重視。以 唐朝為例,唐朝政府裡面設有許多的天文、氣象,和醫學的官僚與官位,但這些官位多只是最高到五、六品官而已,絕大多數是七、八品以下小官,只有極少數主管 如司天臺監等才有到三品,但這些主管缺很少,且往往是正常行政官僚而非伎術官能擔任。最重要的是出身伎術官的人,也不能再繼續往正常行政官僚體系轉任升 官,在伎術官體系內,所能升的官最高大概也不超過五品官。所以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若在政府機關做官的話,最多只能做到中級官便到頂了,不能再爬上去,這 種情形表示政府沒有重視科學研究。

此外在社會價值觀上也沒有很重視科學研究者,譬如說中國的醫學一直很發達,因為人都會生病,都需要找醫生看,所以中醫直至今日都相當盛行。但是中國古代的 醫生卻沒有今日醫生那樣的社會地位,中國古代醫生如要有社會地位,他一定要先做「儒生」,念孔孟之書,最好是能考取像秀才舉人之類的功名再來做醫生,便會 被稱為「儒醫」。儒醫比較受人尊敬,如果只是純粹的醫生,則不會受人很大尊敬,所以整個社會對科學家也不會太尊敬。我們知道許多科學家從事的是實驗,可是 中國的社會把人分成四類:士、農、工、商,這四類跟科學實驗最接近的應該是工,但工卻列為四民的第三等,可見中國人不是很重視科學。政府跟社會都沒有很重 視研究科學的人才,試問聰明才智之士怎會投入科學研究呢?

祖傳密笈的想法

中國人常不喜歡將自己獲得的思考結晶外傳,而希望傳給自己家內的子孫。如中國人講的武功、醫學,都是傾向傳給自己家裡的人而不願意外流,所以許多武功或醫 學好的人將畢生所學傳給自己兒子而不傳女兒,因為女兒會嫁給別人,則自己畢生所學精華或家中祖傳學問技術就會外流到別人家。所以中國人常有一種說法,就是 自己獨特的技術要「傳媳不傳女」,因為媳婦是自己家的人,媳婦可以傳給孫子,但若傳給女兒就會外傳出去,這種情形就是表示中國人傾向將自己研究心得留在自 己家的小圈子裡。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是要讓大家一起研究才會不斷進步,觀諸科學發展史,一個發明往往是一點一滴不斷累積,經過許許多多人們的智慧,最後才會成為一個發明結 晶,可是中國人這種祖傳秘方的想法,使得科學研究無法累積經驗,因為一個聰明才智的科學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只傳兒子而不外傳出去,萬一兒子沒有這一方面的天 分或興趣,這個科學研究成果就會中斷而不會累積研究成果越發成長了,這是中國科學不發達的重要致命傷。

缺少團隊合作精神

中國人在素質上都算很聰明,但卻缺少團隊合作精神,從由歷史上看,中國人往往很少合作,許多方面的表現都是一個人單打獨鬥,不像西方有團隊精神。而科學研 究卻常常需要一群人一起做研究,互相切磋,互相商量,互相檢討,這個科學研究成果才可能進步,可是中國人彼此間往往不肯合作。

我們可舉道士煉丹例子來說,煉丹,實際上是一種化學實驗,從秦漢以降就開始出現許多方士提煉仙丹,到了東漢後這些方士就逐漸演變成道士,道士們煉的丹是什 麼?都是「秘而不宣」,他們都將自己提煉仙丹的方式與所含成分視為最高機密,不肯跟別人商談交換經驗,這種閉門方式做的研究肯定不會有大進步。假使道士死 亡,其做的化學實驗也就告終,不會留下紀錄,後人也無從檢討其實驗的優缺點。所以團隊合作是做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精神,而中國人這方面卻極為欠缺,這也 是造成中國科學無法持續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

重結果而輕過程的價值觀

中國人的價值中有一點普遍為人接受,就是要看事情的結果,過程可以忽略。所以我們看中國的古人小說裡面,最重要的是看結局,結局是大團圓則大家就會認為是 喜劇,但其實在大團圓之前可能經過許多的曲折悲哀,這看起來應該是悲劇,不過中國人似乎都認為過程不重要,最後結局才是最重要的。中國人也常說壞人有壞 報、好人有好報,「報」即是一種結局,但問題是,一個壞人做了60年的壞事最後被政府處決殺頭了,於是大家喝采說:「果然是壞報」。但是壞人被斬首實際上 只是一剎那功夫,他之前60年的過程其實可能都過得很好,中國人卻似乎不太在乎這過程,而在意最後結局是否是惡人有惡報,或好人是否有好報。一個好人也許 最後得了善終,父子團圓,最後嚥口氣壽終正寢,但這個「最後」也許是一、二個月的短暫時間而已,可是前面的60年卻可能是生活悲慘,受盡壓迫,流離失所, 但中國人似乎對他悽慘的經過都認為不要緊,重要的是最後的結局。

中國人非常重視結局,於是對中間的過程就似乎不那麼重視,這便與科學研究的精神相反。科學研究非常重視過程,重視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過程到最後的結局,而 不會只重視結局本身。所以科學家做研究是每一步驟都做詳細紀錄,中間過程多少辛苦也都會紀錄,而不是只管最後結局就完結的。中國人則不然,這裡舉個國人喜 歡談的故事,即是「嫦娥奔月」。

中國人很嚮往月亮,但中國人怎麼夢想到月亮裡去?就是夢想有個美女嫦娥飛奔到月亮,至於嫦娥是如何飛奔月亮?中國人就不太管了。中國人很仰慕也非常欣賞月 亮,所謂「抬頭望明月」、「舉杯邀明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國歷史上許多詩詞都在歌詠月亮,中國人也創造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是中國人卻沒 有踏實研究如何到月亮去,所以沒有發展出太空科學。這就表示中國人只重視結局,卻不太會思考或研究嫦娥是如何奔月,沒有認真踏實去研究它,這就不是科學精 神,也與科學精神相反,這也造成中國古代科學不能大幅發達的重要原因。

我們再以華佗為例,華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醫生,《後漢書‧華佗傳》內記載了華佗行醫的醫術高明,且擅長外科手術。但華佗死後他的行醫手冊便消失 了,所以後來的中醫是不懂外科的,直至今日我們的中醫還只是注重內科,擅長把脈、開藥,卻不能為病人開刀。然而實際上早在東漢末年的華佗已經能為病人開刀 了,但這種外科手術技術卻沒有流傳下來,華佗死後其手術便失傳。所以我們可說華佗是天上一顆光明的流星,在他一閃而墜落後,中國醫學的外科手術也就隨之消 失,天空又回到一片黑暗。

缺乏從事研究科學的誘因

以上五點是古代中國科學不能發達的主要原因,歸納言之,中國古代科學不夠發達,是因為中國古代科學家沒有一個從事研究科學的誘因存在。我們知道人活在世上 追求什麼?大概是追求兩件事:「名」與「利」。名,包括兩點:一個是明的名,一個是暗的名。明的名就是受到政府的肯定或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暗的名是當事 人覺得自己能夠在歷史上有所交代,能留名萬世。利,則是榮華富貴。人活在世上努力是為了什麼?其實都不外乎名與利。可是在中國古代,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卻無法得到名,也無法得到利,所以沒有誘因促使聰明才智之士投入科學研究的行列,聰明才智之士不肯投入,科學又怎能發達起來呢?

我們再次強調,中國古代不是完全沒有科學,而是科學不夠發達也沒有長足進步,所以在國中課本裡面曾提到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 乍看之下中國科學似乎很發達,不然怎會在西方人還沒發明這些之前我們已經發明了,這難道不是科學很發達?其實,我們若從深一層推論起來,可發現中國人發明 了這些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有沒有繼續改良至長遠進步呢?實際上很少。我們的火藥何時發明呢?其實不清楚,但我們知道最晚在宋代時已經用火砲來作 戰,可是從宋朝至清朝末年,中國利用火藥製造火砲的技術並沒有長足進步,當西方的大砲一來,中國的火砲根本不能招架,這表示中國人並沒有不斷的研究並改良 火砲技術。中國的指南針亦同,坐船航海用的羅盤即是利用指南針改良而成,傳說指南針在中國黃帝時已經發明,可是今日整個海洋航運技術還用我們中國傳統的羅 盤嗎?並不是如此,因為我們的羅盤沒有改進。同樣,我們的造紙、印刷術,其實大概在漢代以前便有造紙,我們的印刷術大概在隋唐時就已經開始,但是我們不論 在紙張或印刷方面其實都在學西方人的技術,我們自己卻沒有改進。

這便證明了一點,我們有了不起的發明,因為我們歷史上出現了若干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出某些東西,可是相對於整體中國傳統社會,科學研究卻是不夠發達,所以其 偉大發明不久便消失了,最了不起就是保留現狀或沒有大幅度的改進和進步,這樣怎麼算是科學發達呢?這就好像是烏黑天空中忽然出現一顆閃亮的流星,一閃即 逝,天空仍就是黑暗的,這顆流星便是一時出現的天才。所以當中國一時出現一兩位天才科學家時,此時確實會有了不起的發明,可是當天才去世後,其科學成就便 難以發揚光大,使中國文明持續長足進步,因為沒有後繼之人來持續推動發揚光大,所以整片天空仍舊一片漆黑,這個流星亮點只是一剎那就流逝已過,並沒有使整 個天空都變光明。這就是我們所謂,中國古代有所謂重大發明,但是卻不能說中國科學非常發達。

source [歷史月刊222期]


全球必修杜拜學 DO BUY The World

June 10, 2006

兩年多前,台灣賣的世界地圖上,還找不到「杜拜」兩字;但今天,全球超過23兆熱錢,已流進這個被譽為「新紐約」的機會之城。 因為堅信「當第2名會餓死」,杜拜從毫無資源的荒漠小邦,10年來, GDP總值成長230%,其中,石油收入卻僅占6%。 70年代開運河、80年代做貿易、90年代推觀光,到千禧年後,這裡已經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觀光購物城、科技網路城。 這套杜拜學,全球都埋單! 就連鄰近杜拜、石油蘊量還有100年的世界首富之城阿布達比,也起而效法,投下巨資,發展金融、觀光、科技、房地產業。 有錢潮,就有人潮。 杜拜,已經吸引超過180國的人前來淘金,但台灣去的卻不到100人。 已錯過中東機會10幾年的台商,又如何在這個機會之城把握機會?

遠見雜誌 2006.06

Dubai – Burj Al-Arab 

 

Dubai Marina 

 

Burj Dubai Tower – World's Tallest (2008)

 


資歷、證照、品德缺一不可 揭開「理專」的神秘面紗

May 9, 2006

在信用卡消金業務緊縮的衝擊下,各家金控動作也很快地將業務重點轉向財富管理。因而「理財專員」(簡稱理專)的職缺也大量釋出,以國泰金控來說,去年才剛 大舉招募了150位理專,今年初又繼續大張旗鼓招募100位,而復華金控也將在年底前,擴充理專規模到220位,到底這波「理專荒」缺到什麼程度呢? ˉ104人力銀行表示,今年以來,才短短3個多月,各家金控在104人力銀行上招募「理專」的職缺就高達12,000位。

理專光鮮又多金?

由於理專服務的對象,是每家金控最寶貝的頂級客戶,每位客戶的資產少則100萬元,多則1600萬元起跳,因此,「感覺上」理專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應 該都會高人一等,讓許多人開始嚮往理專的工作:每天打扮得光鮮亮麗,坐在燈光美氣氛佳,不時還傳有咖啡香的辦公室,跟客戶聊聊天、談談理財,就可坐享高 薪。

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理專們的心聲。根據本刊與普羅財經網在2006年4月中旬,針對443位財富管理部金融從業人員所做的「金 融從業人員網路問卷調查」中發現,理專們的付出可不少:有7成的理專,每天的工作時數在8小時到12小時之間,有一成的理專甚至超過12小時;而每月業績 壓力先不看開戶數、客戶資產等考核,就光以基金、連動債、保險等手續費收入來看,以「10萬到20萬元」為最大宗,占了26%,甚至有50萬元到100萬 元壓力的理專也不少,總共占了18%左右。

工時長、壓力大

除了工時長、業績壓力大,最讓理專們最頭痛的3 大問題,則以「行情的趨勢判斷及應變」、「客戶的認知」、「投資的相關法律稅務」最為普遍。由此可看出,理專的壓力一部分還來自專業能力的培養。為了能夠 應付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理專們必須無時無刻都追求自我的學習成長,每天會花「1小時到2小時」和「2小時到3小時」吸收財經知識的理專,各占39%和 34%。甚至為了搶到第1手財經相關訊息、增加自己的專業,有23%的理專每月願意花「251元到500元」來取得這些資訊,另外有17%的理專甚至願意 花到1000元以上來取得。

不過,辛苦和投資總是有代價。據調查,理專的收入水準普遍集中在年薪50萬元到100萬元,努力一點的話,能拿到超過百萬年薪、200萬以上年薪的理專也 不在少數,共占了3成5,與一般月薪平均只有27,608元的金融保險從業人員(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2005年大學新鮮人薪資調查)來說優沃許多。 怪不得在「未來3年內是否繼續從事財富管理工作」的問項中,有56%的理專願意留在原職繼續打拚,而有26%的理專就算想跳槽到別間金融機構仍想當理專。

在了解理專的辛苦與收獲後,接下來談的就是:該如何打進各家金控成為理專?因為,僅管各家金控釋出大量的理專需求,然而,應試者也相對多,以中國信託商業 銀行來說,40、50位的理專缺,就有2、3百人來搶,而且由於理專服務的客戶資產動輒上千萬、上億元,因此各家金控對理專的篩選都滿嚴格的,除了筆試還 有面試,過五關斬六將是常態,該如何能脫穎而出,非得了解各家金控主考管官的心理不可:

理專條件 第一看資歷

從各家金控的理專招募條件來看,第一關就是看資歷。像新光金控就規定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理專、金融相關經驗,如果過去的業績表現不錯,有時直接附上過去的 業績報表也有加分的效果。國泰金控也要求至少25歲以上,也就是大學畢業後至少還有3年工作經驗的人才有資格應試,為何如此重視年紀資歷?在財富管理業界 待了15年的新光銀行財富管理部協理林壹珊表示,在國外能做到私人銀行的理財顧問,其實都是年紀一大把的人,由於已經歷過人生大半輩子,該看的人情世故, 以及該遇過的多頭或空頭市場,都經歷過好幾次,才具備客戶全方位諮詢的能力。「很多國外好的理專通常跟客戶的關係就如同家人一般,甚至會幫客戶的小孩申請 知名大學入學。這也是為何國外理專被稱為『關係經理人』」林壹珊解釋。

理專條件第二看證照

第二關,就是各種金融專業證照。在這部分,各家金控可都嚴格把關,像中信金控就會希望應試者至少手上有2張證照,或者像國泰金控,即使一開始手上沒有任何 證照,但進去財富管理部後,仍會被要求限期補足,「即使業績到、證照考不到照樣會被淘汰,千萬不可心存僥倖。」林壹珊道。兆豐金控負責招募理專的個金部襄 理林雲欽也表示,不管是對應試者或是現任的理專來說,專業知識是最重要的條件,「證照只是基本需求,所謂的專業知識還包括商品、利率、匯率、國際商情的研 判等等,要能為客戶的投資趨吉避凶。」

除了基本的6張:信託從業人員、壽險業務員 、產險業務員、投資型保單、理財規劃人員、證券營業員證照外,其他的金融相關證照也有加分效果。從「金融從業人員網路問卷調查」中就可發現,即使是現職的 理專也不斷地想增加手中證照。證券類的金融證照以「投信投顧業務人員」、「證券商高級業務員」、「證券分析師」為理專們最想考取。另外,「不動產經紀 人」、「個人風險管理師」、「CFP國際理財規劃顧問師。」也都是理專們最渴望考取的證照。既然知道考照是理專的宿命,在應徵時也該問清楚各金控公司在考 證的輔導與補助。

理專條件第三看品德

第三關,就是品德操守。復華金控金融服務總處協理唐文秀強調,不管是新進理專還是現職理專,復華金首重道德操守及服務精神。各家金控也表示,除了對應試者 有基本的徵信之外,通常也都會去電應試者過去的服務單位,詢問過去的行為表現。林壹珊認為,好的理專應有「誠實告知投資風險」的道德紀律,把客戶的錢當作 自己的錢一樣對待,但絕不會跟客戶有任何私下分潤或借貸關係。「理專的職業道德規範遵守與否的紀律,決定未來公司是否面臨後續客訴的風險,因此我們相當重 視。」林壹珊道。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林壹珊還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就是用紀律、能力、知識、技巧來評估。林壹珊解釋:好的理專須嚴守停損點設立與出場的紀律、有定期檢視 與動態調整分析資產配置的能力、新金融商品的吸收與篩選能力,以及基礎的配置比例工具之運用(如效率前緣等),「在挑選理專時,拷問對各種金融商品的了解 與看法是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林壹珊說,最後則是與客戶是否有溝通的技巧。

其實,不只是金控公司挑人,想從事理專的人也該慎選公司。同樣的業績壓力,領到的獎金有可能依所處公司而有多寡之分;而同樣的公司,也有可能 因銀行區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資源、客戶量,這些都是在面試時要考量的。尤其,由於以往國內整體發展財富管理的要件不夠成熟,加上各家金融機構大多採取 「短視近利」、「殺雞取卵」的方式進行過度銷售,很容易導致理專的培育過程不夠完整,造成素質良莠不齊、流動率過高以及淪為與客戶僅僅為銷售為導向的關 係。因此如何讓自己不淪為殺價競爭的理專自己的努力和銀行的選擇都很重要,到底自己想定位在理財「專員」還是理財「專家」?。

source post [理財周刊] 296期


100位富翁大調查 破解富貴基因

February 6, 2006

同樣的一生,為什麼有人會走向富有,有人卻走向貧窮?以下這則億萬富豪的故事與調查結果,為您解開富貴基因之謎。

年關將近的某日傍晚,來到王姓股市大戶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住家(編按:受訪者不願暴露真名,以下皆稱王先生),這棟五層樓公寓,王先生的住家就占了三個樓層,市價至少二、三千萬元。他最近就要搬進每戶總價五、六千萬元以上的「元大花園廣場」。

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王先生而言,住進豪宅似乎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把時間拉回民國七十八年、三十八歲的那年,他足足負債三百萬元,曾經為了還債,一天兼三個差,清晨四點就起床送羊奶,一路被狗追。對照今日的財富,讓人驚訝於他是如何致富?

真實個案 由貧轉富成功

今年五十二歲的王先生,年輕時候是個典型會走向貧窮的人,當時收入不高,卻一點也不會節制花費,經常和朋友到處吃喝玩樂,結婚的時候,早已負債累累,當時每個月薪水才二、三萬元,既要養老婆小孩,又得還債,生活過得苦哈哈。

為錢所逼,他清晨送羊奶、接著到朋友的工廠幫忙,下午則到郵局上班,每天三個工作。為了還債,他拜師學做魯肉飯和鼎邊銼,租下一個店面做生意,但是每個月收入扣除店租,根本入不敷出。最後只好把店面收起來。但他不願就此放棄,內心一股想要致富的企圖心促使他不斷前進。

「哪邊錢多,就往哪邊鑽!」台北商專畢業的他,想到學校老師所說的這句話。股市錢最多,於是賣掉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的老家,搬到台北縣樹林,民國七十八年以一六○萬元進軍股市。

投資初期他摸索多時,還記得第一次進場買股票,當時股市八千多點,買了之後不漲不跌,後來發生天安門事件,手上的股票連跌三天停板,第三天以跌停板賣出,結果收漲停板,從這次買賣經驗,他發現自己根本不會操作股票。

他 決定開始學習,首先他廣泛收集相關產業資訊,同時也研讀操作股票的書籍。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股市絕學」這本書,他看完後還循線去拜會作者東山先生,當面向 他請益。此外,平常只要有空就去聽有關投資股市的課程和演講;由於當年股市都是現場買賣,沒有電腦,他還學著自個兒畫分時走勢圖。

從 一開始就嚴格執行停損,是他不敗的祕訣。「個性果決、停損果決!」他強調,不要怕賣錯,一旦賣錯,還有很多股票可選,王先生說:「我根本賠不起。」所以只 要賠錢的股票,他就殺掉,然後把書上所學到的理論,在盤中應驗,逐步摸索出心得,他選擇操作強勢的主流股、股票買了不漲的就跑,有突破K線的就買;走弱開 平盤的就賣掉。

民國八十二年,他靠著金融股大漲,賺進四、五千萬,先前欠下的債務早已還清,更有本錢可以投資。民國八十四年 中共飛彈試射之際,股市狂跌,重挫到四千點,股市整整半年都不動,「我看飛彈打得差不多了,就進場大買」那一波用四千萬操作,還做融資,「他透露,當時一 個月賺進一億,財富就這麼滾滾而來。

在大賺之後,王先生也沒有辭掉郵局工作,他上午投資股市,下午仍到郵局上班,每天工作時間仍超過十二小時,持續用功讀資料,前一天晚上一定先做功課,決定第二天要怎麼操作。

「廣泛閱讀,充分掌握資訊,認真投入,果決冷靜!機會來了,不要放過!」這是王先生對想要致富者的建議,他認為未來還是會有機會,問題在於你是否已做好準備?

從貧窮到富豪之路,王先生的經驗告訴大家,不論何時開始學做投資都不嫌晚,重要的是態度和觀念,即使債務在身,也不必氣餒,努力專注就有可能翻身,他身上到底有什麼富貴基因,可以讓他翻身?

富翁調查 解構基因密碼

為解構有錢人的富貴基因密碼,《今周刊》與普羅財經、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合作,進行國內首次富翁大調查,並獲得國泰世華銀行、富邦金控、新光金、台新金、日盛金合作。

此 次調查針對一般股市投資人與銀行貴賓理財中心三百萬以上VIP客戶(依各銀行估計,三百萬以上VIP客戶的總資產幾乎都在三千萬元以上,有的甚至身價上 億,可謂國內富翁級的一群人),調查比較兩者的致富特質、投資理財、消費習慣等,問卷調查樣本共一二四六份,其中有一二一位是富翁,從調查中我們為讀者找 出富貴基因,讓你了解富翁的樣貌。

基因1重視儲蓄習慣,關心國內外情勢,時間管理佳

在致富關鍵因素方面,受訪的有錢人認為致富最關鍵因素是專業知識及技能、理財規畫與儲蓄習慣等三項。但是一般投資大眾前二項因素雖然和有錢人一樣,第三項因素卻是良好的健康狀況……

富貴基因2 理財EQ高,較一般人更能控制情緒與欲望

調 查亦發現,五成以上有錢人認為運氣是累積財富的重要因素,比一般人明顯高出許多。這可能是有錢人一旦致富後,反而較謙虛,將一切歸諸於運氣。從王永慶的例 子就可以得到驗證。去年《今周刊》專訪經營之神王永慶,適逢台塑四寶總營收創歷史新高,王永慶只淡淡的說「碰到了!」他的意思是運氣好剛好碰到了,而不提 自己有多優秀。

至於是理財EQ、還是理財IQ對累積財富比較重要?有錢人和一般人都認為理財EQ比較重要,但是有錢人同意理財EQ比較重要的高達八成三,而一般人只有三成五。

《今 周刊》此次訪問一位身價四、五十億的富豪,他直言:「想要致富,必須比別人會控制自己。」所謂控制自己是指理財的情緒穩定,不要貪或怕,譬如自己手上股票 不漲時,就一直想著別人手上狂漲的股票,如此一來很容易追高殺低;還有節制消費,把錢省下來做投資,這些都需要有自我控制能力,也是所謂的理財EQ,因此 沒有理財 EQ,就不會有財富……

富貴基因3工作、理財皆勤奮,在乎手中每一塊錢

據透露,春天 酒店董事何麗玲有次跟友人抱怨道:「我想了一個下午,我那五十塊錢到底是丟到哪兒去了?」身價好幾億的何麗玲會這麼問,頗令人驚訝,但是如果看了調查結 果,或許你就會明瞭,她之所以會有錢的原因。有錢人珍惜手上的每一塊錢,積沙成塔,他們清楚金錢的重要性,不隨便浪費……

富貴基因4 二○%年收入投資股票與基金,而且自行做決策

在 理財方面,有錢人對投資報酬的預期以每年六%到一○%為最高,其次是一○%到二○%,普羅財經林建鋒董事長認為,有錢人的投資行為穩健,而且也不貪心,六 %到二○%是合理的報酬預期。至於投資的配比,四成二的有錢人投資股票與共同基金占財富比率二○%(含以下),這個數字與美國富翁大調查的二○%相近……

富貴基因5 配偶精打細算、家中有編列預算的習慣

有錢人的配偶是什麼樣的人?有錢人同意自己配偶是屬於精打細算型的是不同意的三倍,而一般投資大眾認為配偶不是精打細算型的比率較高。美國富翁大調查也呈現同樣結果,所以說如果另一半對錢財也控制得當,小心翼翼用每分錢,有助於家庭財富的累積。

另 一方面,不論有錢人或一般人都同意能不向人借錢就不向人借錢,有錢人同意的比率比一般人更高一些。在理財與賺錢上面,所有受訪都認為與其花時間賺錢,不如 花時間理財,大家都認為理財比賺錢重要。在編列家庭預算方面,有錢人較有編列預算的習慣。張菲多年來編列家庭預算,嚴格控管支出,結果他的財富累積較一般 人為強,就是這個道理……

了解有錢人的富貴基因之後,如果你也有致富夢想,打造自己的富貴基因就從今天做起!

source post [今周刊 第475期]


策略創新者的十項原則

January 24, 2006

並不是所有創新點子,都有一樣的份量。不同的創新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這是新書「策略創新者的十項原則」(10 Rules for Strategic Innova-tors)提出的一個概念。這本書由美國達特茅斯(Dartmouth)大學商學院的兩名教授合著,他們在書中指出,創新主要分成四種類型:

1.程序持續創新。這種創新需要多次小型的投入,以改進程序。例如,奇異公司著名的六標準差做法。

2.程序革命。這 種創新同樣是改善公司目前的程序,但是改善的幅度較大。例如,公司採用一種新科技,生產力因而增加了三成。美國華瑪(Wal-Mart)大賣場大手筆投資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便屬於這種創新。這個技術是透過無線電波傳輸,自動追蹤每個貨品的內容、運送紀錄、處理過程等,對追蹤商品從製造到賣出過 程的方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大幅提高了供應貨品的效率。

3.產品創新。公司推出的產品是創新的點子,但是沒有改變既有的經營模式。玩具製造商是這種創新的典型代表,公司總在研發下一個熱賣玩具。

4.策略性創新。公司端出新的經營模式,創新的策略促成了公司的成功,例如,宜家家居(IKEA)的平價設計傢俱、美國西南航空的低票價、高服務等。

在 成本、能夠明顯看出成果所需的時間,以及成效三方面,四種創新非常不同。例如,在第一種創新中,改善單一程序的成本不高,而且能夠很快地看到成果;相較之 下,第二種創新是要進行程序改革,成本比較高,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公司應該根據創新的不同,決定誰應該領導及參與創新行動、應該分配給創新行動哪些資 源、如何評估創新行動的進度,以及創新行動執行到什麼地步時應該結束。

這兩名教授表示,雖然一家公司需要各種創新,但是公司長期生存命脈依賴的是策略性創新,且這種創新也是難度最高的。

他們分析,許多公司習慣把資源放在支持既有的事業,不願冒新風險,因此忽略了策略性創新。但是,策略性創新一旦成功,等於為公司找到下一個泉源,可以刺激公司大幅成長。早一點著手進行,可以改變業界遊戲規則,讓競爭者措手不及。

source post [EMBA雜誌]


大眾點評網「無本」生意年進帳上億

January 23, 2006

二○○五年中國商業界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蒙牛乳業為了推動產品酸酸奶,而承攬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節目,最後由全中國民眾以手機傳簡訊方式,票選 產生冠軍,這是一次成功的行銷革命;但正當各界探討此種模式的精髓時,以標榜餐飲資訊的大眾點評網又以黑馬姿態出現,只是戰場轉移到網路上,其網站特色是 完全沒有經營者的價值判斷,所有內容均由網民提供,等同再一次肯定了「民意致勝」的經營模式。許多大陸網民首次連結大眾點評網的經驗是感到很舒服,因為網站上見不到眼花撩亂的商業廣告,再仔細瀏覽後更訝異地發現,資訊完整得驚人,目前擁有中國主要 一、二級城市將近七萬家餐廳資訊,都是網友提供,並留下赴每家餐廳用餐的經驗之談,內容絕對是「超級毒舌」,有些網友甚至直截了當下評論,「只有某樣東西 好吃」,或是「貴得要死」、「老闆簡直削海了」、「再去一趟就是白癡」等。

西方取經 師法歐美出版及網站經驗

大眾點評網副總裁龍偉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詳述這個奇蹟般的網站誕生過程。他說,二○○三年初在上海創立大眾點評網,是受到了兩方面的啟發,一是出版界 的經驗,美國《查氏餐館評鑒》已有三十年歷史,使用問卷調查集納公眾對餐館的評論,每年銷售量達三百萬冊,而風靡歐洲的《米其林餐飲指南》有一百多年歷 史,採用美食家評論模式;二是網路模式,如亞馬遜網站上集納網友對書的評論…

起初的經營相當艱困,大眾點評網在○三、○四年起步,從上海區域型的小網站發跡,「我們很重視這批百來位光臨網站的老骨幹,同時不定期舉辦聚餐。」龍偉 說,靠著這股鴨子划水的默默奮鬥精神,也由於留下了一批忠誠網友,時時提供上海餐飲訊息,會員人數開始暴增,在大家口耳相傳下,吸引更多人上網站瀏覽,並 發表自己對該餐廳的具體經驗。

核心業務 善用百萬會員的傳播資源

因此,大眾點評網從來不擔心,當餐廳關門大吉時,沒有適時反映,因為熱情的網友都會自動上來留言,告知最新動態;惟一須防範的是店家自己打廣告,想成為會 員盡情放言高論,須先發表五篇言論中肯的評論,才能刊登後續文章。而大眾的編輯只須查證網友提供的訊息,包括餐廳位址、電話及口味等以電訊方式聯繫,省時 又省力…

目前,大眾點評網註冊會員為一百萬,以每月二○%的速度遞增,擁有全中國二十三個城市的詳細餐飲資訊。據大眾執行長張濤的估計,二○○六年底註冊會員可突破五百萬,○七年達到三千萬,城市也將在五年內擴張到五十個。

「大眾點評網已處於快速擴張期,但盈利模式已經初步成型——以點評為核心,打通出版、網路、無線增值。」張濤說。

大眾在二○○五年首度將會員點評集結成《餐館指南》,標價人民幣二十元左右,基本上沒有內容製作成本,也就是「無本」生意。僅上海年銷售量已近十萬本。保守估計,平均每個城市發行兩萬本,擴展到五十個城市,每本獲利五元,每年就有五百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千萬元)的淨利。

服務加值 轉化會員簡訊業務為利潤

同時去年六月,大眾點評網開始推展積分卡業務,目前已有十五萬會員,一百二十多家餐館成為其「會員卡商戶」。會員憑積分卡到餐館用餐可享優惠並獲積分,可 向餐廳折抵現金、於大眾兌換禮品。大眾點評網憑藉其管道平台優勢,向餐館收取佣金,以積分形式回饋會員一部分後,剩下部分就是網站收入。

未來大眾還將與手機系統業者合作,譬如用戶發送短訊「王品牛排、徐家匯」,就可獲餐館地圖、電話、網友點評等訊息。收入預計每年二千萬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千萬元)以上。

惟大眾點評網言論過於辛辣,不少餐廳無法忍耐,狀告法院,但大眾強調反映網友意見,受法官採納而勝訴,「現在不少老闆也上網瀏覽,成為內部管理的一項改進 指標。」龍偉說,大眾為求公正客觀拒絕廣告,為了就是獲利基礎不在廣告,而是服務加值的利潤,這種模式打破了盈利須廣告支撐的傳統思惟。

source post [今周刊474期]


Web 2.0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January 19, 2006

再沒有一件事,會比所有你能想到的網路界重量級人物「同時」聚集在一起,更來得撼人心弦。時序拉回二○○五年十月五日,太平洋彼端的美國舊金山,氣候依然 溫暖怡人,在市中心樓高三十六層、擁有最壯觀舊金山灣景的銀白飯店(Argent Hotel)裡,一場全球網路界的盛事正熱鬧展開。現場冠蓋雲集,翻開六十一位演講者的背景,幾乎就是美國整個網路產業版圖的縮影:Google、雅虎、 微軟、亞馬遜、昇陽、美國線上、Macromedia…,好不壯觀。

這是「二○○五年Web 2.0研討會」的會場,有甫創業不久、潛力十足的矽谷新面孔,也有叱吒網路界多時的一方之霸,八百多名企業家、軟體設計師、記者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他們 之所以願意耐著性子,待在飯店裡開上為期三天的漫長會議,是因為他們都已經察覺到,網路產業這一、二年的走向已經產生了變化,一些被稱為是「Web 2.0」模式的網站,被他們視為是未來最有成長爆發力的網路新勢力,在創投業者眼中,這是找尋「下一個Google」的絕佳投資機會。

從1.0到2.0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幟著自二○○一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 再也不是如何賣「軟體」,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體而聞名的Socialtext執行長梅菲德(Ross Mayfield)做了很貼切的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 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Web 2.0模式經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等新面孔,極短時 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然而對大部分的網站來說,「重視用戶」根本就是提升流量的基本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才是Web 2.0網站最關鍵、最獨特的成長基因?Adaptive path網站設計公司資深從業員蕭爾(Brandon Schauer)指出,Web 2.0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定律」(由於通路的擴大與時間的拉長,利基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網絡效益」三者 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成功存活下來的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真正讓Web 2.0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突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 的三個關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比社群更緊密的社會網絡

二○○五年三月,最讓全球部落客震驚的消息,莫過於雅虎宣布以二千萬美元買下Flickr。Flickr這家知名的網路相片社群,除了提供 便利的操作介面讓用戶儲存、管理相片外,最特殊的是能自訂「標籤」(tag)為相片分類,等於是將資料「定義權」交還給使用者,再加上強大的社群互動機制 (評論、標記喜好相片、設定好友、組成群組),Flickr成為部落格界最受歡迎的網路相片社群。雅虎所看上的正是Flickr社群的高黏著性,隨即納入 一星期後推出的「Yahoo! 360」藍圖中,形成了一個整合部落格、即時通訊、相薄、以及網路信箱等服務的網路平台。

My Space,這是美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當紅音樂社群,每個月有近三千萬位使用者,每天在上面花上數小時與網友分享個人的想法、照片、以及音樂,累計網頁瀏 灠次數已經在去年八月正式超越Google,引來媒體大亨梅鐸開出五億八千萬美元買下。在鄰近的韓國,全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住在」Cyworld 裡,這個整合了網頁、相簿、日記、線上聊天等功能的平台,擁有高度客製化的彈性,結合手機、加油站、商店等各項生活要素,光是靠著販賣名為「栗子」的網路 貨幣,一天就進帳三十萬美元。

同樣是以社群為核心,「人脈網站」更是充分發揮了網絡特性。以「六度分離關係」為理論基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友體驗,全球最大的商務人脈網站 Linkedin成立才兩年半,會員規模就已達到四百二十萬人。類似的模式,也有主攻學生族群的Facebook、以及橫跨兩岸三地的Lynkist。

從集體創造到網路電腦

以「集體創造」為特色的網站,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當然非維基百科(wikipedia)莫屬。運用了Wiki這套協同式寫作技術,維基百 科上的知識開放給所有網友撰寫,並且隨時針對別人提供的資訊進行修改,自二○○一年開放寫作以來,目前英文版已累積近九十萬篇文章,計有八十一種語言版 本。同樣是借用集體力量,Digg不生產內容,但是將議題設定權交至所有網友手上,網友可以任意張貼網路新聞與文章,但是唯有經過一定數量以上的網友勾選 認同,才會成為網站首頁具有可見度的重要新聞。

「成功的網站都懂得先放棄某些堅持,以換來更為珍貴的回報,例如維基百科放棄了中央控制,卻換來更新速度與資訊廣度;Napster摒棄了大型錄的概念,反而擁有更廣大的檔案來源,」奧萊禮指出。

「網路就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這個昇陽電腦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概念,如今看來不但已經「正在」發生,而且昇陽總裁舒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更進一步指出,「現在的網路已經變成『你的』電腦。」感受最深的,恐怕是才剛推出Live服務的微軟。矽谷新創公司Upstartle 所開發的Writely,完全就是Word的網路版,只需要透過瀏覽器就能執行,甚至支援協同編輯與標籤管理功能。位於芝加哥的37signals自兩年 前就開始鎖定網站應用領域,他們所開發的Basecamp與Basepack,是企業與個人在網路上進行專案與資訊管理的最佳選擇。

這些公司藉由AJAX(詳見「你不能不注意的網路技術——AJAX」)之類的網路技術,加速資料回傳動作,讓使用者感受不出網路應用程式 與桌面端軟體的差別,在網路全面入侵生活的時代裡,他們是最先抓住趨勢的先行者。這群以往不為大眾媒體所關注的陌生臉孔,在二○○五年九月美國《商業週 刊》的「最佳網站」特別報導中,成了最被大書特書的新種微型勢力。

改寫網路生活定義

邁入Web 2.0的時代,商業模式與應用服務的創新,將是網路公司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誰才能掌握網路生活的詮釋權。一位部落客典型的一天,就是利用 Google搜尋資料,到Flickr看圖,上博客網撰寫網誌,到維基百科上幫忙更正過時的資訊,然後透過Meetup交友網站認識朋友,再到Odeo網 站下載最新的Podcasts。種種這些張貼、訂閱、發布飼料(feed)、分享資訊的動作,在在說明了網站再也不只是個描述空間的「名詞」,而是個真實 反應生活狀態、與個人需求緊密扣連的「動詞」。

然而,與其將Web 2.0視為是與過去全然斷裂的技術性革命,稱它為一場新網路文藝復興,可能更為貼切。「嚴格說來,網際網路的原始精神到現在還是沒變,就是自由、開放、自 發性,真正算是創新的Web 2.0網站應該只有部落格、維基、以及社會網路,」網路知名電子報《數位之牆》站長黃彥達強調,未來所有網站仍必須建立在經濟規模的基礎上。

展望新的一年,網路產業在Google、雅虎等網路巨人的領軍下,加上百花齊放的新創公司,整體市場只會愈來愈蓬勃,相關的應用只會愈來 愈精采。雖然許多闖出一片天的新面孔,或是擅用網路新動能的老字號,依然主要來自西方世界,但對台灣來說,他們的創意與活力,是新型態網路創業的指標,更 是開闢下一個網路藍海的重要啟示:可以效法Revver懂得翻新商業模式,讓單純的自製影片分享成了一門能賺錢的生意;或是學習Pandora不只是讓使 用者聽音樂,還讓他們可以「發現」不同的音樂類型,創造更足以改寫生活風貌的關鍵服務。

張大眼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未來的Google、潛在的雅虎正在逐日壯大,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旁觀的投資者,甚至,你就是開創未來的新英雄…

source post [數位時代雙週 2006/01/05]


豐田幹掉通用汽車 登上世界第一

January 12, 2006

豐田在二十世紀雖然是一流車廠,但不管是比年產量、獲利率或者市占率,它都排不上第一。不料進入二十一世紀才五年,它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車廠。這幾年豐田究竟運用哪些方法,創造出巨幅成長,站上世界頂端?

二○○五年日本的冬天冷得又早又急,儘管大雪紛飛,從愛知縣豐田市到名古屋港口汽車碼頭之間,卻是史無前例地絡繹不絕,每個工人臉上都精神抖擻,一艘艘汽車船滿載豐田(Toyota)汽車,運往世界各地。

今年年底豐田的全球年度總產量,將一舉衝破八百萬輛大關。相較於年產接近九百萬輛,但目前正努力關閉工廠、挽救破產危機的美國通用(GM)汽車,世界第一大車廠的寶座,二○○六就要讓位給豐田。

過 去五年來,在全球各地掛著「Toyota」標誌的汽車紛紛大賣,從日本到北美汽車法規最嚴格的加州,或是對汽車最挑剔的西歐各國市場,乃至四季都是酷暑沙 漠的中東阿拉伯,台灣也一樣,全球沒有任何其他汽車品牌,能抵擋市占率不斷竄升的豐田。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例如中南半島開發程度最低的內陸國柬埔 寨,公路上舉目望去,只要是四個輪子在跑的汽車,幾乎全都是「Toyota」。

目前整個豐田集團包括Toyota、 Lexus、Scion與Hino四個主要品牌,加上併購的Daihatsu,以及最近剛收購一成股權的Subaru兩品牌。除了日本的十二座生產工廠, 與其他衛星工廠之外,豐田在全球二十六國家,還有五十二座生產基地,雇用的全球總員工高達二十六萬五千八百人,市場銷售一百七十餘國。龐大的生產帝國扣除 Subaru部分不算,光是二○○五年一至九月總產量,就高達六百十一萬輛,全年破八百萬輛不僅毫無問題,一般更預估,這家車廠將在二○○六年達到總產量 九百一十萬輛目標,正式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球第一大廠。

獲利能力驚人

只製造符合市場需求的車
自 從一九三七年製造出日本第一輛汽車之後,豐田半個多世紀以來持續堅守汽車本業,不僅從未出現過經營虧損,特別近幾年在產能與獲利能力上,都不斷創下新紀 錄。龐大的生產力固然是豐田傳奇的重要成就,背後驚人的獲利能力,在目前全球汽車業更是無人能敵,因為光是二○○四年四月到二○○五年三月這個最新的會計 年度裡,總營收高達十八兆五千五百十五億日圓,雖然比通用汽車還少了約四百億美元,但高達一兆一千一百一十二億六千萬日圓的淨利,卻是通用的三倍。

羅 馬不是一天造成,同樣的,豐田的龐大帝國也不是短期間造成,儘管它在一九九九年之前的十年,總產量幾乎都持平在年產四百五十萬至四百八十萬輛之間,但它從 二○○○年以後便一飛沖天。五年來戲劇化的巨幅成長,對於一個已經站在世界頂端的車廠,到底憑什麼能夠讓這麼大一艘遍布全球生產的巨無霸航空母艦,能夠像 新企業一樣,每年維持這麼高昂的成長率?

從產品觀點來看,豐田能夠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的關鍵,在於它「不僅市場判斷正確,而 且向來只製造符合市場需求的車,而不是最有個性的車,」︽Auto Driver︾主編陳政義分析,市場判斷正確是豐田的一大特長。更重要的是,豐田以經濟型車款起家,深知市場的主流需求,並不在於做出多麼具有個性的設 計,而是「均衡實用」,它將造車成本花在像引擎省油、變速箱耐用等消費者需要而且受用得到的地方,「相較於同為日系的HONDA,或是其他歐系車,花大把 經費在強化底盤等看不到的地方,自然受到主流消費者的肯定,」陳政義指出。

豐田式管理

被所有製造業奉為圭臬
豐 田最著名的,就是它那套重視標準化流程、看板生產的「豐田式生產與管理」。所謂的「Toyota Way」,在七○年代以後被所有製造業奉為管理典範,各大車廠也相繼模仿。曾任職於豐田、《Jato News》台灣特派員Jackie解釋,美國車廠文化向來重視報表,它們認為今天對、明天對、後天也做對的事情,最後結果就會是正確,所以只要一個短期決 策錯誤,立刻會逼使專業經理人下台,長期結果就是難以建立真正的生產一致性。另一方面,以德、法、瑞典為主的歐洲車廠,強勢工會已經決定一半的生產機制, 要真正學習豐田式生產,困難度更高。所以「最後肯定自己實力的結果,就是在業務系統出身的前社長張富士夫(Fujio Cho)領導下,大幅以競爭觀點擴張市場,不僅要拿下世界第一,更挑戰二○一○年全球市占率一五%的目標。」

豐田登上世界第 一的寶座,最重要的武器就是CCC21(Construction of Cost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21st Century)成本控制計畫——這個由渡邊捷昭(Katsuaki Watanabe)社長親自督導的龐大計畫,最大成果就是在過去五年內,在維持品質的前提下,讓一百八十個關鍵零組件成本降低了三○%!這至少幫車廠省下 了一百億美元。

除了在生產與獲利上有獨到之處,豐田在企業發展規劃的遠見,也是業界的新典範。近年來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就是Lexus與Scion這兩個新品牌的操作,還有Hybrid新能源車戰略,都是豐田為了鞏固下一世代汽車業競爭的霸權地位。

不併購車廠

自創Lexus豪華車品牌
許 多車廠習慣運用「併購既有品牌」做為市場擴張的基本策略,例如通用汽車集團旗下一共擁有十幾個品牌,或是福特集團旗下近十個品牌,都是傳統車廠慣用的作 法。不過當豐田在一九八○年代計畫將產品往上延伸,希望與歐洲那些百年歷史的豪華車品牌相抗衡時,思考的卻不是併購,而是集結集團資源,從內部發動自創品 牌的「F1計畫」。

豐田當時總共動員一千四百位工程師與二千三百位技術人員,歷經六年,打造四百五十輛原型試作車以及開發二 百項獨創專利,再加上二百萬公里實路試駕之後,在一九八九年於美國正式推出Lexus品牌。十三年後,豐田進一步複製Lexus的成功經驗,以加州為發源 地,推出針對年輕新市場的新品牌Scion,旗下每個車款從車型到色彩等設計細節,都針對流行的青少年文化。儘管Scion推出這兩年默默無聞,直到今年 市場反應才有所發酵,陳政義分析,「因為Lexus的成功實在太傳奇,現在根本沒人懷疑這個新品牌Scion會做不起來。」

推動油電車

瞄準未來環保車市場
此 外,豐田大力推動Hybrid油電混合動力車,看準未來會有廣大市場。自從一九九七年推出第一款Prius混合動力車後,豐田就集中資源研發相關技術,取 得極佳的市場與技術優勢。到今年十月為止,豐田的混合動力車銷售已正式超過五十萬輛,雄厚的市場實力,遙遙領先於近年才開始著手相關技術的其他大廠。

接下來,豐田要將混合動力技術應用在輕型貨卡車上,Lexus品牌執行長Takeshi Yoshida明白指出:「Hybrid混合動力毫無疑問將是Lexus未來的方向。」顯然未來的Lexus更將以Hybrid來全面包裝其環保的性能形象。

儘管到目前為止,Hybrid車款相對較高的車價,以及其真正的省油耗能或電池污染的部分,不少質疑它是否真正「環保」的聲音開始出現,不過在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新能源方案還混沌未明之前,Hybrid的方向看來已成定局,Toyota勢必也將再打下一場漂亮勝仗。

source post [數位時代雙週 120期]


財富管理門檻分流 中小戶往哪走?

December 27, 2005

文/師瑞德;錢雜誌  2005-12-27
各家財富管理業務的進入門檻確定,流動靜資產符合條件的客戶,才能進入富麗堂皇的貴賓中心,但掌握資產的民眾別忘了自己也有挑選合作對象的權益,特別在證券商與金控、銀行一起加入賽局後,中小戶更得慎選往來對象,多加研究證券商與金控銀行的理財服務部門差異與強項何在?

財富管理業務門檻底定,十一月二十一號,金管會公佈三十六家核准承辦財富管理業務的銀行,往後金融機構(包括券商以及未來可能開放的保險業者),都必須遵循相關規定,由客戶流動資產的多寡,決定能否提供財富管理服務。

金管會表示,有關高淨值客戶之認定,係以客戶在銀行最低往來資產為計算標準,各家銀行接受之標準門檻不同。

門檻高低不同 中小戶得精挑細選

綜觀經核准之三十六家銀行中,以一百萬元以上為標準門檻者,有本國銀行十一家、以一五○萬元以上為標準門檻者有本國銀行四家、兩百萬元以上 為標準門檻者有本國銀行五家、三百萬元以上為標準門檻者有本國銀行九家及外商銀行三家、八百萬元以上為標準門檻者有本國銀行一家、五○萬美元以上為標準門 檻者有外商銀行兩家。

門檻最高與最低者相差十五倍,足以證明不論大戶或小戶,都可依照自身條件與需求,尋找適合自身的財富管理。

但解決門檻的問題外,接下來客戶還要面對不同通路(例如金控銀行與證券財富管理部門),到底該如何選擇適合的服務模式,還得多花點時間研究。 對資源較為缺乏的中小戶而言,金控銀行與證券財富管理部門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不同之處何在?一起來聽聽元富證券、寶來證券與國泰世華銀行的說法。

元富證券:發揮總金研究優勢 設計商品全方位

目前國內獲得財富管理業務執照的共有元富證券以及寶來證券兩家券商,元富證券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高伍忠認為每家業者的強項不同:「我們擅長 從總體經濟的角度,由上到下,為客戶設計個人化的商品」,他進一步解說:「券商設計商品的能力不容小覷,過去限於通路以及法令,我們銷售的業績較為薄弱, 以結構債為例,明明就是券商設計出來的商品,結果銀行大賣七千億元,券商通路的業績卻只有十分之一,可見若通路打開之後,券商能為財富管理客戶做的事情確 實不少。」

高伍忠表示:「我們以國外的私人銀行為學習對象,訂定的門檻略高,流動資產必須達到三百萬的規模,服務的內容也期望做到差異化。」他認為 三百萬的門檻已經很低,「因為由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資產要平均分布在股、匯、債當中,股票又區分歐美、新興市場、亞洲等地,三百萬元已是最低額度。」

產品線齊全 理專更加貼心

淨資產較高的客戶想要保本,中低資產的客戶想要獲利,券商系統的財富管理部門能為不同需求的客戶提供怎樣的服務?高伍忠認為券商執行財富管理之後,不見得都以股票操盤為主要業務,「我們與花旗、美林、渣打等等國外業者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產品線,競爭力絲毫不輸金控銀行。」

高伍忠表示,券商經營財富管理業務的好處尚有:

一、研究部門陣容堅強:高伍忠以元富證券為例,總體經濟的分析能力超強,掌握經濟趨勢能力一把罩,甚至連公司高層都非常關心報告的精準度,高伍忠自信地強調:「如果報告分析錯誤,代表元富證券也毀了。」

二、證券營業員與客戶互動良好:證券營業員每天都會主動關心客戶下單情形,甚至不定期寒喧,交換投資訊息,高伍忠認為證券營業員與客戶的互動遠比銀行理專來的密切,這股優勢會由證券商的理專繼續傳承下去。

三、量身訂做配置:以元富證券為例,為客人量身訂做資產配置的過程就與銀行不同,「銀行都是請你先做個測驗,初步歸類你的投 資屬性後,再把制式化的產品拿出來銷售,類似組合套餐,不論什麼樣的人,只要落入那個結果,適用的商品都一樣。」,高伍忠表示,「有電腦程式商來推薦類似 軟體,不過我們不願意使用,因為我認為就算同樣投資屬性的客人,由於年齡、目的、資金組成等等條件差異,都會影響後續的搭配情形。」

元富證券的作法是:客人尋求協助後,經過分析與詳談,再透過商品部門仔細研究,才會送出一個最專業的組合,理專負責實際銷售也不可以擅改客戶的投資組合,理專最大的功能在於聯繫與服務,提供客人理財資訊。

寶來證券:商品自製能力,將是券商財富管理業務決勝點

寶來金融集團總裁白文正表示,金管會開放財富管理業務不僅有助於券商未來的經營,對客戶而言,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相較於銀行通路的客戶, 券商客戶對財富管理的接受度較高,報酬要求及風險承受度也相對較高,在海外商品無法差異化的情況下,國內商品的自製能力將是未來的券商進行財富管理業務最 大的關鍵。

證券商設計商品能力強

由於過去券商的經營重點在於股票經紀,客戶選擇任何一家券商下單買賣是沒有差異性的,但是未來客戶有資產配置或投資組合建議的需求時,就必須考量到哪家券商的商品線最完整,那家的理專服務最專業。

寶來證券執行董事黃古彬表示,相較於銀行,券商經營財富管理業務最大的利基在於商品自製能力,寶來向來是新金融商品之領導者,並且是國內少 數可以為客戶量身訂做結構型商品的券商,在過去也有很多的銀行通路販賣寶來設計的金融商品,因此寶來未來在財富管理市場將具有高度競爭力。至於海外商品, 目前正與國際前三大投資顧問管理機構洽談合作,且己進入定案階段,未來可以幫客戶篩選最適合、最優質的商品。

黃古彬進一步表示,除完整產品線之利基外,寶來目前也在積極培訓理專人才,並且與金融研訓發展基金會合作,提供一系列CFP證照模組給特 定種子同仁,期望在最短期間內輔導優秀同仁取得CFP證照,另一方面大舉召募並遴選理專人才協助取得CFP執照,為客戶提供最專業之服務。

國泰世華:以財富導航系統 輔佐資產配置

財富管理部張琇玲經理表示,國泰世華銀行成立管理部門後,各產品單位已將理財商品區分為符合理財貴賓之投資風險屬性,分別為:「防禦型」、「保守型」、「穩健型」、「積極型」四類,而理財專員將針對客戶之投資屬性,予相同屬性之理財商品建議,以符合商品適合度政策之精神。

另針對總資產往來新台幣壹仟萬元以上之貴賓,理財專員將於每個月主動與貴賓聯繫一次,並於每季定期檢視該客戶之投資屬性、商品及投資組合風 險等級是否改變;總資產往來新台幣三百萬到一千萬元之貴賓,理財專員將於每季主動與貴賓聯繫一次,並於每六個月定期檢視該客戶之投資屬性、商品及投資組合 風險等級是否改變。並依貴賓變更情形,即時就本行已提供之財務規劃或資產負債配置作檢視,以期能最即時提供予貴賓符合其屬性需求之商品。

一次購足優點多

面對證券業者以及未來保險業者陸續加入財富管理市場,金控銀行該如何面對的問題時,張琇玲的看法是:「目前銀行體系中之保險業務(透過保險 代理機制)皆已發展臻具規模,另與證券公司亦具相當合作關係。故『銀行體系』辦理財富管理業務較其它金融體系具優勢且全方位,且可省去客戶自己分別洽詢銀 行、證券、保險的不方便性,提供客戶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的方便性,亦能經由金控旗下之子公司交叉行銷,享有較划算之優惠折扣,極度發揮金控體系效應下之綜效。」

張琇玲舉例,銀行業之財富管理業務,是唯一提供「金流服務」,即合法提供存款、匯兌等資金交易之服務,證券及保險業無法提供。而證券及保 險體系,其所能提供予客戶之服務大多囿限於本業之財富管理(如證券業僅能承作貨幣型基金等),無法如銀行體系,提供完整性之產品線及多元化之服務。客戶未 確定新投資標的時,將資金存於銀行體系之帳戶內,客戶仍有利息所得。

以資產守護者為概念

過去財富管理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推銷商品,業務導向的作法,張琇玲解釋,國泰世華銀行經營財富管理業務主要係以「資產守護者」為概念,希望以 客戶資產提升為目標,而非以產品銷售為目的,而且國泰世華理財專員之考評制度中,以AUM(資產維持率)為主軸,而非以手續費收入為指標,較能避免推銷商 品為導向的弊病。

定期為客戶檢視資產配置

為滿足客戶投資理財的需求,國泰世華銀行已自行設計一套財富管理系統「PEC財富導航系統」,功能包括即時建立、更新客戶資料,控管客戶不尋常及可疑交易、管理功能、理財規劃、風險評估等。

這套系統可以分析客戶的風險承受度,篩選適合客戶投資屬性的理財商品,提供個人專屬的「理財規劃建議書」,以免除主觀性的人為挑選及資訊不足的缺失,提供客觀性投資判斷的參考資料。

此外,系統還能隨時提供「投資組合追蹤報告書」,由理專協助客戶定期檢視資產配置及做必要性的投資調整,以維護客戶的資產安全。

財富管理並非絕對無風險

如果財富管理的終極目的是讓資產穩定成長,順利完成人生各階段目標,但是所有投資都有風險,不能保證一定獲利,在這樣看似矛盾的情形下,到底民眾對財富管理應該有哪些正確的認識與做法?張琇玲認為:

第一、民眾對於財富管理業務應瞭解,「投資」本是風險與報酬並存,投資報酬越高風險即越大;風險越小則報酬亦越趨保守。

第二、銀行幫客戶理財,僅能協助民眾從事最有效率的投資,為每位客戶尋找出符合其屬性之投資效率前緣,為其在相同風險下獲取最高報酬;相同報酬下選擇最低風險。

第三、但民眾往往最困難的問題即是,不瞭解本身之風險承受程度在哪裡?透過具備完善的財務規劃,能依據客戶所填寫之基本資料,並透過「投資風險程度」問卷之分析,為客戶尋找出其風險承受度,並為其規劃符合其真正需求之理財建議。

source post《錢MONEY》雜誌12月號


陳長文律師談國際觀

December 27, 2005

30雜誌 12月號 口述∣陳長文 節錄整理∣李康莉

你對國際觀的定義為何?

我可以舉Richard J. Barnet所著的《無遠弗屆》(Global Dreams/ Imperial Corporations and New World Order)一書中,他為了詮釋全球化,特別挑出「無遠弗屆」的屬性為例。Barnet舉了一個十分生動而具體的例子:當一個美國人向通用汽車花了一萬美元購買了一部龐帝克的Le Mans汽車時,一萬美元中,大約有3500美元是付給南韓的裝配及人工;1850美元是付給日本的主要原件(引擎、傳動軸及電子零件)廠商,700美元是付給德國的款式及設計廠商,400元付給台灣、新加坡和日本的其他零件廠商,250美元給英國的廣告和行銷服務公司,其他的錢財是分配給在美國底特律的規劃專家、紐約的律師和銀行家、華盛頓的遊說人員、全國工人的保險與醫療服務,以及通用汽車分佈全球股東身上。

從你所從事法律事業的角度,國際觀的重要性如何?

如果要將全球化從抽象到具體的詮釋,簡單的歸納成一句話,那就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了。」

在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中,每個人與其他的人、事、物的互動,都越來越難單純地「限縮在一國的國境之內」,而這些互動所產生的法律糾紛,自然也不可能僅從片面的「國內法」角度去處理。法律人,不管你是律師、檢察官、法官、政府公務員還是企業經理人,都不可能在全球化的時代下,缺乏國際觀,卻能善盡職務,擁有在法律職涯上的「競爭力」。

而如果擴大到我在公益服務中扮演的義工角色來說,國際觀也是極為重要的,我在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的工作中,深深體悟到,所有人類都是互依的生命共同體的觀念,人們的幸福必須、也必定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幸福之上的,每個人在行有餘力之時,都應該不吝於把自己的能力貢獻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協助他們遠離憂患、找回幸福的笑容。

這也是一種國際觀,或者說,更崇高的國際觀、從利他出發的國際觀。沒有這樣基於博愛人道的國際觀,就不可能在國際公益事務中扮演應有的角色。

你自己如何培養國際觀?國際觀最重要的養成時期、養成方法?

國際觀,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方法」或「技術」,它是一種流動的、進化的、成長的價值態度。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國際觀本身是不斷變動的,所以,國際觀最重要的養成時期,那得看你指的是「養成」什麼。

如果,說的是汲穫國際觀本身的那種「養成」,那我的答案是:國際觀最重要的養成時期是:「一輩子」,人的一生都應該對世界脈動有所掌握、對國際局勢有所知悉。如果你指的是「關注國際的慣性」,那我的答案是:越早越好。二十世代的年輕人,就該把培養這樣的慣性當作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到了三十世代時,這個慣性就應該要被穩定下來。

如何成功的運用語言,打破人際心防,對不同國的人達到溝通或說服的效果

語言,是溝通的重要工具,有良好的語言能力,擁有可以與對方無礙對話的語言能力,當然是溝通開始的第一步驟,但是語言,卻不是溝通的「充分工具」,換言之,語言能力只是可以順便協助溝通的起頭,但不能一路護航到尾。

那麼是什麼東西可以護航我們的溝通,達到說服他人的效果呢?

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有三:誠信、知識、態度。誠信,是最重要的說服因素,一個沒有誠信的人,說得再好聽,別人也不會相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愛惜自己的名聲,維持正直誠信的信任感,是說服別人的前提。知識,是最重要的魅力因素,廣博的知識,令人願意親近,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同時,知識豐富,也會使你想要表達的事情,由於更完整、更精闢深入而變得更有說服力。

態度,自信但不自傲,保持自信的謙虛,是說服別人最重要的因素。

在與人溝通時,要了解,我們是「說服」別人,而不是「折服」別人。

溝通時,最怕「得理不饒人」,即使我們能把別人說得無言以對,然後呢?就代表對方真的服氣了嗎?只怕未必,對方只是找不出話來反駁你,但在心裡還是不服你。